浅析大学生的道德缺失
现如今,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部分大学生道德滑坡、行为失范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除了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外,更关键的是当前大学生道德观的缺失。中国乃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尚存一丝封建的东西,但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之处。
何谓道德观?道德观是对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理想人格的设定。道德观有什么作用?可以说,只有让人们对崇高道德加以认同、信服、尊重和崇尚,才能将道德规范内化到个体自我的信念之中,形成个体的品德。一旦道德观确立,就能培养出强烈的道德情感,从而表现出坚定不移的道德行为和发自内心的勇往直前的追求精神。
大学生道德观缺失现象可大致归纳成三点:一是对道德认同感降低;二是对道德的贬低;三是对道德缺乏敬畏。比如, “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等非道德行为已渐渐被青年人默许,反而让座的行为却被视为另类表现。究其原因,就是个人的本位思想过于严重,对于不利己的事坚决不予实施,哪怕冒些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完全按自我意愿行事。不少大学生推崇投机取巧,而对讲原则却持贬低态度。上课时间跑出去玩游戏已变成司空见惯,考试是否作弊不在于良心是否受到谴责,而是看监考教师是否严格。偷东西也变成了个别同学的生活来源,而不被认为是可耻的行径……这些行为,无不表现出是对 “善”的漠视,对 “恶”的纵容,对先进文化的麻木。其恶劣的影响在于,从个体意识的残缺扩散为群体意识的错位,进而引发道德观的严重扭曲,使得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以及非道德的行为披上 “合理化”的外衣,在大学生中获得普遍的默认、容忍甚至赞同。因此,某法律名校学生因感情问题,竟然将菜刀挥向师长。在这个尊师重教的年代发生这样的事件,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
道德观的缺失究竟是因为什么?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完善的道德是他律和自律的内在统一。但是现如今,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道德观的缺失,使得他们永远处于他律阶段。即使在自律阶段,由于道德约束的宽松性,没有对道德的敬畏,那么道德的防线非常容易一触即溃。另一方面,失德行为的低成本也是导致道德观的缺失的重要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许多制度体制的不完善使社会上形成了失德行为的低成本现象:一些不讲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获得了一些利益,这让人们觉得没有必要去遵守道德,道德的权威性及地位随之下降。社会的观念和生活的现实使这些失德行为的低成本甚至高收益也让大学生对道德产生怀疑,对道德失去信仰。
应该怎样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呢?说实话,这是一个非常困难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试图树立道德权威,努力完善道德规范,使它既符合新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特征,同时又符合道德精神追求。我们还可以加强对道德表现的重视,比如可将学生平时的失德表现记录在案,并且与其以后就业、信贷挂钩,这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此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小社会氛围,加强主流意识的宣传,让主体的道德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们的发展。(学生处 程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