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 沈震

◆媒体记者采访国家科技奖获得者杜修力教授。(摄影沈震)
本报讯 (记者 刘冰 蔡朔)在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评选中,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创我校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历史最好成绩。3月4日,十余家媒体记者走进工大,采访报道我校科技获奖情况。
4日下午,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北京高校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成果发布会”在综合楼会议室举行。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我校副校长蒋毅坚,我校国家科技奖获奖者周美玲教授、杜修力教授、纪金豹老师出席了发布会。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介绍了北京高校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以及特点和优势。
发布会上,我校四项获奖项目成为媒体记者关注的焦点。国家科技奖获奖人周美玲教授、杜修力教授、纪金豹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获奖项目的基本情况、社会应用以及成果转化的情况。周美玲教授在与记者交流中特别强调,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具有科学精神,要重视基础研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产学研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科研成果。
发布会最后,科技处副处长闫健卓介绍了学校科技发展的整体情况。08年,我校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进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
为适应国家以企业为主体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我校主动加强与北人集团、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间的联系,开拓多种形式的合作渠道,不断提升学校在业界的影响力;2008年共有4项由我校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其中3项成果属于抗震减灾方面,我校在工程抗震与安全减灾领域已经居于全国前列;在成功进入武器装备科研与生产体系之后,学校积极开拓在国防科研生产项目的新领域:机电学院焊接技术研究所、激光院、材料学院面向重大装备领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合作,率先解决了超大型壳体结构变极性等离子弧的焊接质量与焊后变形问题,该项技术已经在神州系列飞船及其它载人航天器的制造中获得了良好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国载人航天器制造的技术水平;“蓝天”、“碧水”工程、奥运场馆建设、智能交通与计算交互技术等一批科研成果应用到科技奥运中。同时,学校依托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针,精心组织学校的科技成果推广。
闫健卓表示,随着北工大 “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批准,学校又将迎来一个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将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全面参与国家和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布会结束后,媒体记者参观了材料学院实验室和建工学院工程结构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