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勤奋的人摸索出有效的方法,又运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地读书。古人读书不惜千里求名师指点,就是这个道理。
一、有计划地读书———程序学习法“程序学习法”,就是将要读的书籍,按其内在的程序,订出一个合理科学的计划,有步骤地学习。
一是循序渐进读书。
循序渐进,是书本知识的内在逻辑,也是人们认识发展的规律。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它自身的严密系统,呈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阶段性和连贯性。按学科的阶段性和连贯性安排读书,才能获得系统的而不是杂乱的,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识。而且,这样学习也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容易深入。所以,巴甫洛夫告诫青年人说:“从一开始工作起,就得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
二是有计划地读书。
首先要选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按学习方向展开,才能体现合理的程序。书目要选好,最好读公认的名著。
然后,按学习课目的内在逻辑排好读书的先后次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要集中精力攻重点,又要选学一些其它内容,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学习。
二、按正确的步骤读书———连贯学习法读书,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连贯性。具体可分三步:
1、浏览。
拿到书后,浏览一下书的主要内容,看看序、前言、目录、插画,图表、照片以及注释,对全书有一个初步印象。
这时,你可以知道这本书该不该读,有哪些东西,可能会
遇到哪些难点,心里有个数。
2、精读。
这是治学的主要方法。精读对自己工作学习中比较
重要的书籍,目的是吃透精神。精读要过细阅读,逐章逐
段,以至逐字逐句地深钻细研,还要圈点划线、写批语、作
笔记。朱熹的精读方法是: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勾出,
再读时又用青笔勾出,以后用黄笔勾出,至三四番后,又
用黑笔勾出。如此反复精读,“深沉有得”。
善于精读的人,能准确抓住书的灵魂。别看一本书老
厚,其实基本的东西是不多的。华罗庚教授认为:“善读书
则书变薄。”往往有这种现象,一本书反复读几遍,心里似
乎明白了,但就是说不清楚,“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是
阅读已接近理解,但还没有彻底理解。再仔细精读,便会
豁然开朗。
3、复习。
复习是连贯学习法的重要步骤。许多人对复习不重
视,一本书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这是很错误的。狄慈根
指出:“重复是学习之母”。读书获取知识,一定要复习。
三、巩固学到的知识———重复学习法我国古代有位学者,终年手不释卷,学富五车。奇怪
的是,他每年只用 9个月读新书,而用 3个月时间读已经
读过的书。他,就是明代的著名学者顾炎武。他采用的学
习方法,是重复学习法。
1、重复学习有利于加深理解。
古人言“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许多书
籍,尤其是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不是读一两遍
能理解的。
宋朝有个人叫陈正,很想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他读书
又快又多,但学到的东西不多,很是苦恼。一天,他路遇朱
熹,便向朱熹请教读书之道。朱熹针对他读书的弱点劝
他: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十个字,连读它两三百遍,每遍
皆用脑思之。陈正用这个方法读书,果然收效甚大,后来
真的成了一个大学问家。“读书千遍,其意自见”。学习应
该既学又习,光学不习者,学而不固;只习不学者,所知廖
廖;学而时习者,乃是治学正道。
2、重复学习是记忆的强化剂。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学到的知识,如果只经过一
次大脑,不仅记忆的痕迹很淡薄,而且遗忘率也很高,只
有百分之五保留下来。如果加以重复,大脑记忆就会得到
加强。明朝文学家张溥,记忆力欠佳,他给自己作了一个
规定;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抄一遍。这样重复七八
次,对文章的记忆就很牢固。为了勉励自己,张溥甚至把
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录书斋。
四、提高读书的效果———分配学习法1、分配学习法符合脑力活动的规律。
读书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有注意、感觉、知觉、记
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参加。这些心理过程紧张进行的时
候,也就是大脑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时候。可是,长
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会导致脑力下降。如果适时更换学
习内容,让大脑神经活动得到合理调剂,脑力活动保持弹
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2、分配学习法的特点。
第一,多样化地分配学习课目。文、理交错,不要长时
间学习同一个内容,影响学习的效果。居里夫人说:“我同
时读几种书,因为专研究一种东西会使我的宝贵头脑疲
倦。”第二,要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读重要的书,时间可
多一些;而开阔思路的参考书或消遣性书,穿插安排,时
间少一点。重点的学习课目,应放在脑力活动最佳的时间
进行,以求最好的学习效果。第三,要有一定的运动和休
息时间,读书学习不能打疲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