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百年理工世纪求索






  千里太行山,挟燕赵欢歌,顶三晋风尘,逶迤南下;九曲黄河水,淘历史风雨,泽神州大地,滔滔东流。高山之阳,大河之滨,怀川大地沃野千里,蓄积饶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间。诞生并成长于这片厚土上的河南理工大学,秉承名山胜水之磅礴大气,开创我国矿业高等教育和河南高等教育之先河,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和河南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绚丽篇章。
  百年弦歌不辍,世纪薪火相传。
  河南理工大学———这所承载中华民族太多嬗变之痛、见证神州大地沧桑变迁的高等学府,一路从历史的长河中姗姗走来,先后迁址10次,辗转4省,虽历经岁月洗练、风雨砥砺,却始终坚持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办教育传承文明,引新学泽被华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下一块块坚实的基石。她以崇高的理想追求、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品格,书写了一部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史,一部孕育、培植、熔铸和弘扬理工大精神的发展史。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的创建与发展1909年,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掠夺的隆隆炮火,作为英国福公司在河南开矿的一个交换条件,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在几经交涉中艰难诞生。学堂首招学生20名,设矿务学门,学制四年,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教习“西文”和“西艺”,以培养采矿、冶金和铁路高级专门人才。这是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也是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为当时封闭落后的中国大地开启一扇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和现代科技文明之窗,在近现代中国矿业高等教育史上写下厚重的一笔。在内忧外患、国力日衰的背景下诞生的焦作路矿学堂,从创建之初就肩负着振兴我国煤炭工业的历史责任,在反帝爱国运动血与火的洗礼中,开始了筚路蓝缕、艰苦办学的历程。
  1910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开采煤矿取得初步成效后,又阴谋开采焦作沿太行山一带的铁矿,激起路矿学堂爱国师生的愤怒和坚决反对。师生们把福公司图谋掠夺河南铁矿资源的行径公诸于众,在河南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经过激烈斗争,福公司最终被迫停止勘探铁矿,反帝保矿斗争取得胜利,同时也成为学校爱国学生运动的开端。
  1915年,英国福公司和中原公司合组成立中外合资的福中总公司,路矿学堂更名为河南福中矿务学校,归外交部河南交涉署直辖,校址暂设河南省会开封。1919年,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专门学校令》,学校易名福中矿务专门学校,在预科毕业后即续办矿务专科,以“养成矿务专门人才”,学校成为一所既有预科又有本科的专门学校。5月,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福中矿务专门学校学生积极响应,参加省会开封15所学校联合举行的声援集会和省会学生总罢课,并在学校被强令提前放暑假期间,纷纷返回家乡和深入焦作矿区,组织爱国团体,宣传爱国思想,掀起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浪潮,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火种播向中原大地。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陈独秀、李大钊等编辑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进步书刊也开始在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流传,学生由此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有进步学生参加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通讯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