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科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受规律支配的,各种心理效应就是这种规律性的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细心地揣摩并灵活运用各种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校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一,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对受教育者进行鼓励和激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种效应其实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这启示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师生积极性。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当自尊心受到社会、他人的尊重时,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向心力、合作感,从而与教育者保持和谐一致的行动;若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加以信任,则可以给他们更大的精神鼓舞和无形的力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要投入感情、充满希望和并运用激励性诱导。
二,运用“南风效应”,许多时候“柔”比“刚”更好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互不服气,于是打赌比赛威力,以谁能先把路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为胜。北风首先发威,来了一个寒风呼啸,可结果却是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随后南风接力,吹出徐徐拂面之气,行人顿觉风和日暖,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最终南风胜了。社会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表明,同样是使行人脱掉大衣,方法不同,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诸如处理突发事件、理顺师生情绪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特别注意讲究工作方法。许多时候,南风徐徐吹动的“柔”比北风凛凛的“刚”效果更佳。
三,运用“霍桑效应”,畅通宣泄渠道营造和谐氛围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虽有着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但工人们却缺乏积极性,生产效率不高著名心理学家梅奥主持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不大,而他们的“谈话试验”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专家们在与工人多达两万余次的谈话中,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意见和不满,听任他们发泄心底的气愤和不平,使得他们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实验表明,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要改善对职工的态度和理顺人际关系。梅奥据此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并将这一实验结果命名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表明,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畅通宣泄渠道,努力营造一种使人们既生动活泼、又心情舒畅的良好气氛。
四,运用“马太效应”,赏罚分明公正严明《圣经》“马太福音”里有个故事:一天,主人要远去,把三个仆人叫到跟前,分别给了500、200和100个银币。几年之后,第一个仆人说,我用500银币做买卖赚了500,共1000个。主人当场奖励他1000个银币。第二个仆人说我用200个银币我做买卖赚了200,共400个。主人当即奖励200个银币。第三个仆人说,我把100个银币埋在了地下,现在挖出来还给您。主人听后把那100个银币收了回去。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家默顿将其概括为“马太效应”,意思是,人们的眼光总是投向成功者,人才的成功同社会对其承认和肯定成正比。
这启示我们,奖罚标准不能因人而宜,“看客下菜碟”。既不能“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不能“讨厌和尚恨袈裟”,而要“赏不因喜,罚不因怒”,“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不厚此薄彼,不论资排辈。
以上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各种心理效应,不断地适应新时代要求,及时有效地改进、创新教育方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本文作者系常德市七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