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职故事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在青春散场时,他们离开美丽的大学校园,他们深知彼岸是江湖,他们明白未来之路必将坎坷遥远。但是,他们奋之不息,所以他们能抓住机会;他们永不言败,所以他们能笑傲职场。从本期开始,本报特开辟《职点江山》这个栏目,让我们和他们一样,一起相信明天,相信未来!
时间拨回到2008年4月,毕业生们最为忙碌的时日。终于不得不面对找工作了,一遍遍地修改自己的简历,搜索林林总总的招聘信息,成了我每天生活的主旋律。第一站:上海师资招聘会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与大型招聘会交手。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想想这么大规模的招聘会,自己的实力也不算蹩脚,应该有机会吧。可又一想,单单上海的高校毕业生就是一个庞大的军团,要得到一个面试机会,谈何容易。那一夜,我辗转反侧。
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我和舍友到达招聘会场。现场人潮涌动,每个单位前都是里三层,外三层。所以我首先根据自己的情况锁定了五家,再通过比较单位的条件和“战友们”的实力,把范围缩小到了三家,当时我的想法是,参加招聘会,关键应该是有针对性地投简历。于是,我加入到了“挤”的行列。拼尽了全力,把自己折腾的满头大汗,总算把预期的三分简历给投出去了。看着一波又一波的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脑子一片空白,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就这样,我的第一次求职宣告结束。
接下来的几天,那三份简历犹如石沉大海,没了音讯。有一些伤感,有一些迷惘,但我从未懈怠。总结这次的求职,我懂得了有的放矢的重要。上海本地的高校就已经很多了,加上地域限制,录用外地的学生无疑会加重用人单位的成本。前前后后想了个明白,重新调整好心态,继续前行。第二站:“毛遂自荐”
从前一次的招聘经历中,我意识到招聘会并不能凸显自身优势,找工作并不一定只能傻等着用人单位来联系我啊,为什么不变被动为主动呢?
这次,我带着简历到了苏州的一所老牌职业院校,之前在网上先投了一份简历,应聘学生辅导员。径直找到了学校的人事处,和他们的一位干事小聊了一会,做了一番自我营销,亲眼见他把我的简历归置好,才从办公室出来。心情不错,因为又战胜了自己。不管结果如何,起码我已经学会了如何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后来,我有幸获得了该校的笔试、面试机会,并且进展顺利。
但在一次和导师交流找工作的情况时,老师的一席话让我大彻大悟。他建议我回家乡任教,因为这能为我个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就业更重要的应该是看这个职位能否为你将来的发展提供最好的平台和尽可能高的起点。以前的我似乎一直都为留在哪个城市所累,总觉得应该留在外面才是最好的。
今天,回忆起自己求职的点滴,依然百感交集。“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借用巴尔扎克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希望求职路上,你们都能书写自己的精彩。
(作者系我校新闻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