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软实力 走上快车道———浙江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走笔
新生报道时的排队长龙不见了。
毕业生离校时的校区辗转不必了。
出国申请时的繁杂手续也不愁了。
一个“开放、创新、和谐”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新型校园正在向我们走来。
自2006年《浙江大学“十一五”信息化规划》草案审议通过以来,学校信息化便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2006年至2008年的三年时间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学校五年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学院大力支持和全校师生关注之下,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打开了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校园网络性能得到提升,管理规范、服务创新。短短三年,校园网升级改造工程使网络处理性能提高了50%,断网时间大幅下降,基础设备的突发故障应急响应能力持续增强。无线网建设已累计为紫金港、玉泉校区的2000名师生提供了无线接入服务。反向VPN服务的推出解决了校外访问校网资源的问题,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上网认证系统扩容后,并发服务容量从8000人次扩大到24000人次,极大缓解了用户上网压力。网络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接入网管理制度的同时推行,通过加强校园网管理,校园网运行更为有序。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不断完善,信息化应用服务不断推出。针对我校校区分散的特点,视频会议系统把服务点设定到每一个校区,解决了众多小型会议的需求。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突出形势,防病毒及补丁分发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校园网安全集中控制手段,能够迅速应对大规模的网络病毒传播和攻击,为师生提供计算机网络安全服务。
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源日益丰富,服务不断推出。信息化应用服务已渗透到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等各领域。协同办公系统和网上审批平台初步解决了师生四校区奔波的问题。网络学术创新环境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了对外宣传、资料交换、设备共享等服务,成为科研人员搞学术研究的好助手。全校统一的校园卡,集身份识别、餐饮、借书、门禁、洗澡、购物和上机等服务于一体,使师生“一卡在手,走遍校园”,提升了管理和后勤服务水平。
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宣传推介全面展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专职人员为核心的多层次信息化队伍,包括把握方向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和项目顾问,项目执行和服务支撑的网络与信息中心人员、部处学院信息化人员和项目开发建设的合作公司人员。通过项目建设、管理和运维,信息化人员队伍得到了锻炼,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完成繁重建设任务的同时,开展了各类网络信息化服务和面向全校师生的推介培训,对信息化成果的应用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以师生、部门为主体的信息化统一协调发展格局逐渐形成。目前,学校已有29个部处业务系统接入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科研、人事、教学主管部门的业务系统已经与学校数据中心互联互通;部门学院版协同办公系统在多个部门得到试点,加强了校院一体化办公。
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融入主流,支撑战略”的宗旨,融合科学发展理念,凝聚办学软实力。站在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的新起点上,对照国内外知名高校,对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学校今后十年发展的要求,倪明江常务副校长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下一阶段我校信息化主要任务是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从更高更远的国际国内视野上来谋划重点工程;不断提升师生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时时掌握用户信息化新需求,不断发掘师生需要的新服务;加快形成信息化应用服务运行保障体系———健全规范、科学严密。在过去三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学校将对网络基础设施与公共支撑平台继续强基扩容,扩大无线网范围;加强运维保障,保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正常运行;完善电子校务服务,深化网络科研平台建设,提高科研信息资源利用率;提升校园卡平台,初步建立校园电子服务平台;开展教学科研专网建设,突破现有教学信息化应用,启动网络教学服务环境建设;全面建设和完善信息化工作体系和管理机制。
信息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发展竞争的软实力。新形势下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将以学校发展为线索,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从质和量上凝聚核心竞争力,主动为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应有贡献,让信息化早日成为学校发展竞争中的软实力,跨上新的台阶。(王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