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淑女班”
这几天,关于武汉科技学院高职学院开办“淑女班”的事情在网上炒的是沸沸扬扬。如《武汉高校开设淑女班被称“二奶培训班”》、《大学开办“二奶培训班”是创新还是堕落?》等网文很是吸引眼球。连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王小丫同学也来凑热闹,搞了个什么讨论节目。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事搞得学校也十分紧张,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只需要静下心来,分析一下那些负面文章就会发现,它们(用它们是因为它们只配用它们)完全是在个别哗众取宠的媒体引导下进行毫无内在逻辑的恶意炒作而已。其核心的歪曲的强盗逻辑就是把“淑女”与“二奶”等同起来,认为“淑女”都会去当“二奶”。“淑女”与“二奶”有必然联系吗?完全没有。
第一,从质的方面来看。也就是从“淑女”和“二奶”的内涵上来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千年前,我们最早的文学开篇就是对淑女的赞美。现代汉语词典对“淑女”的定义是“美好的女子”,属褒义词。所谓美,应该是形体健康,气质优雅。所谓好,应该是尽职尽责,“质本洁来还洁去”,对人忠诚忠贞。美与好二者结合,缺一不可。美是形式,好是内容,只有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淑女”。而“二奶”,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一种称谓,现在经常指被已婚男士包养的年轻女士。含有贬义。”按照时下约定俗成的说法以及本文文头提到的有关文章的隐念之意,“二奶”都是指与已婚男子长期同居生活的女性。不管这些“二奶”是如何漂亮年轻,是如何安分守已、不提过分要求,“二奶”是对她们的贬义称谓应是世人的共识。对女性的褒贬之间应该不能够划上等号吧?!
第二,从量的方面来看。占人类半边天的女性,绝大部分都有自己的丈夫,都忠实于自己的丈夫。这些女性中虽然少数算不上淑女,但有相当大部分是应归于淑女之列的,而且她们绝不是“二奶”。而在目前的“二奶”队伍中,有哪一个算得上“淑女”?如果自认为是“淑女”,那么她就不可能去当“二奶”。一旦当了“二奶”,无论她学历多高、人多漂亮,都是为女不“淑”。我想这起码的“淑”的标准还是应该被绝大多数男人们和女人们所认同罢?!如果认同这个标准,那么在“淑女”队伍中,绝大部分都正常地嫁人了、正常地生活着,小部分待嫁或不嫁;在“二奶”队伍中,全部都是非正常地嫁人了、非正常地生活着,甚至有一部分期盼着通过非正常手段,拆散别人的家庭,伤害另一个女性,最后得到一个名分。因此可以说,“淑女”之中无“二奶”,“二奶”之中无“淑女”。
第三,从炒作者摆出的理由来看。据了解的情况,武汉科技学院高职学院在经过自荐、推荐、层层考核等环节后,挑选了50名身材高挑、形象气质颇佳的女生,开办了该校首期“淑女班”。这50名美女学员将系统地接受公关礼仪、艺术修养、化妆技巧、形体训练、国学经典、服饰与色彩搭配等课程培训,最终被培养成秀外慧中、品位高雅的新“淑女”。对此,炒作者提出它们质疑的五个理由:理由之一,孔子倡导“有教无类”,何以单挑美女出来培养?理由之二,国学修养是人人都必须提高的,何以专门善待美女?理由之三,仪表体态美是全体女生所渴望的,何以给部分美女开小灶?理由之四,古代淑女的含义“端庄贤淑、德行无失”,并没有过多的外貌讲究,何以今日之淑女就要有严格的外貌要求?理由之五,一个女孩能不能成为淑女需要的是家庭、社会文化的长期熏陶,何以寄希望于一门课程的开设就培养出淑女?这些理由都是强词夺理的,完全是钻在牛角尖里说话。理由之一至四都是攻击为什么只选美女进入首期“淑女”班,还排斥其他女性学生。其实,你们与学校换位思考一下就不难理解了。学校要开展这个活动,也是试验性质的,还含有创造一个品牌的责任在其中,对人数进行适当限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完全必要的。对一个新生事物求全责备是不恰当的。相信武汉科技学院在首期班取得成功后,会坚持下去,会让更多的女生有参与培训的机会。如果因为炒作者的恶意炒作导致“淑女班”办不下去了,那才是对其他女生享受“淑女”教育培训权利的无情且长久的剥夺!理由之五更是站不脚,是典型的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难道就因为“淑女”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养成,就要否定速成培养的可能或者放弃正确引导的机会?只要在“淑女”养成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大胆去做,都应该给予善意的支持。炒作者所说的理由都与“淑女”和“二奶”的关系无关,只是在讲学与不学、有机会学与没机会学的关系,不知道它们怎么就得出这“淑女班”是“二奶培训班”的结论呢?!
第四,从实践经验来看。武汉科技学院举办“淑女班”其实算不上创新之举。浙大开办过“卓越女性培训班”,清华开办过“完美女性高级研修班”,这些班也都曾被戏称为“淑女班”,只是因为他们是为社会女性而非在校学生提供培训服务的,才没有被大肆炒作。为什么社会女性可以接受此类培训,而有更多需求的在校大学生却不能接受这类培训呢?武汉科技学院这么做,并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意味着高校欲抛下尊贵的教书育人功能,转身于庸俗的、病态的社会功利泥沼,将女大学生导向价值的误区!”相反,正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正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把女大学生们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其实,武汉科技学院在之前曾经办过“铁人班”,旨在磨炼学生的意志和生存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批学员毕业时大多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这次举办“淑女班”是过去做法的延伸。从课程设置来看,它只不过是一门选修课,只是把公关礼仪、艺术修养、化妆技巧、形体训练、国学经典、服饰与色彩搭配等适应女生需求的课程浓缩成一门课而已。炒作者不深入高校实际了解,不了解“淑女班”的来龙去脉,望文生义地把“淑女”与“二奶”混为一谈,纯粹是为炒作而炒作,算不得上是有责任心的媒体,算不得上是有公义心的人。
最后,从炒作者的心理来看。有炒家提出,武汉科技学院举办“淑女班”,“目的并非真在于培养淑女,而是又一种形式的作秀,是在利用学校的资源为富人培养备选妻室或二奶,因为这些形象、气质俱佳的女孩本来就在找工作、找婆家上不存在问题,现在经过一番‘培养’,一般单位、一般男人就更望尘莫及,只有等待非同一般的单位和非同凡响的男人了。”炒作者的“酸葡萄心理”在这最后一句话中真是跃然纸上。因为他吃不到“葡萄”,娶不到“淑女”,所以引导大众以偏概全,以某个“淑女班”的女生最后可能傍大款、做二奶这个“一杆子”把“淑女班”的所有女生这“一船人”都扫倒了。这显然是对一个群体的污蔑,是对她们人格和声誉的无情屠杀。试想想,青春少女,谁不向往一个健康阳光的人生?凭什么说别人上了“淑女班”就一定是未来的“二奶”?这和当面骂人、诬陷人有何区别?如果你有姐妹或女儿、孙女,你希望当“淑女”(按你的意思等于“二奶”)还是当“滥女”?“淑女”找到一个“非同一般的单位”、正常地嫁给一个“非同凡响的男人”,有什么不对的?难道非要嫁给“滥人”们才是正常的么?这种“仇美”、“仇淑”的心理才是把“淑女”等同“二奶”的思想根源。
总之,“淑女”与“二奶”没有必然联系。武汉科技学院举办“淑女班”没有错,错在炒作的人心理阴暗,错在炒作的人逻辑混乱。(黑马兵哥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wjs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