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爱心在传递本报《张小宁:苦难中突围的大学生》受关注





  由本报记者采写的《张小宁:苦难中突围的大学生》一文于4月7日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在兰大西北 望BBS上,zhaopy06这样留言:可以和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媲美。
  Sofsea的留言则是:很少能完整的看完一篇文章,但这篇一字一句的读完了;很少读一篇文章能流泪的,但此刻眼睛真的湿润了;平凡的感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从来没有察觉。衷心的祝福小宁及全家,支持小宁。
  Woshitaibao1 的留言是:祝福他,真的好久没有感动过,但这篇文字让我留下了热泪,小宁加油! 一滴露珠也能折射出七彩阳光!
  除了网友的精神支持,我们还得到了社会的支持。
  4月9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安文娟接到了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经了解,是我校一位2000级校友打来的。
  该校友曾是我校法学院学生,2007年毕业后留校当了辅导员,后考到上海攻读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三校名师司法辅导学校华东直属基地学术总监。
  该校友在电话里告诉安文娟,他非常关心母校,当在校园网上看到关于张小宁的报道时,他觉得张小宁的生活太艰辛了,而他曾经也是兰大的老师,所以就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来帮助张小宁。
  当天上午,该校友就跟张小宁通了电话。
  “他说他要资助我的生活费,并在当天下午就给我的银行卡上打了1000元。还告诉我,以后假期的时候可以到他那里实习,如果愿意,毕业之后可以去他那里工作。并让我以后有困难的话就跟他联系。”张小宁说。
  其实,像这位校友一样,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们也都一直在关心着张小宁。
  “06级新生入学的时候,我是他们的辅导员。我们是从他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书上了解他的情况的,所以很快就帮他办好了国家助学贷
款。然后经过评审,又把中国移动助学金给了他。”安文娟说。
  此后,安文娟也一直在关心着张小宁。“安老师是我上大学后第一个结识并帮助我的人,让我一进校园就感受到了关怀。”张小宁在日记里写道。
  同样照顾张小宁的还有生命科学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李保雄。他在了解到张小宁的情况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每个月资助张小宁 100元,并在学校综合市场的一家餐馆给张小宁找了一份零工。
  “我们院的黎军书记、雷晓云副书记也都经常去看望张小宁,黎书记还一再地嘱咐我一定要照顾好张小宁,不能出现任何意外。”李保雄告诉记者。
  据了解,像张小宁这样的经济困难学生在生科院、在整个兰大都超过了1/3,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个群体呢?
  “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很多人都有一种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就不应该仅仅在生活给予他们帮助,我们更要在精神上鼓励他们,让他们自立自强。也就是说要以教育为主、经济帮助同步进行。”雷晓云说。
  为此,从2005年开始,生科院就一直在开展一项活动,那就是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集中起来,进行自强教育。
  “你们的家庭经济是有困难,但还有很多比你们更困难的,国家、社会的资助就是为了帮你们度过难关。但是,你们千万不能认为这就是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你们一定要自强自立,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还要永远记住社会的帮助,等你们有能力了,一定要去帮助更多的人。”雷晓云经常在会上这样说。
  在学院的教育下,生科院涌现出了一批批自强自立的学生。
  石小东,生科院2001级生物学基地班学生。大学4年,她没有问家里要一分钱,而是完全靠勤工俭学和奖助学金完成了大学学业,并在此期间资助了同样在上学的妹妹。
  李海文,生科院05级生物技术基地班学生。其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在外打工,弟弟还在上学。可每次评助学金的时候,他都要把名额让给别人。即便是在今年因骨折住院家里经济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他依然不愿申请助学金,最后还是在雷书记的劝说下才同意申请的。
  而张小宁也是在少年丧父、母亲有病的艰难情况下,坚持打工、携弟求学至今的。
  “对贫困生,除了要引导他们自强自立之外,我们还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社会也没有抛弃他们,要让他们感到我们时刻在关注他们,社会时刻在关心他们。要让他们学会关爱,懂得感恩。”雷书记说。
  为此,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那个端午节,生科院把院里所有家在灾区的学生和老师共20多人都请到院会议室,大家在一起吃了粽子。08级新生入学的时候,生科院给每一个来自灾区的学生都发了一个红包。
  “事情虽小,但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的,这样既是对他们的慰问,也是对他们的鼓励,我们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面对苦难时学会坚强、充满信心,这样他们才能把悲痛化作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将来更好地回馈社会。”雷书记说。
  “教育是一个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从经济上的帮助,到精神上的鼓励,再到感恩教育,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全面的学生,我们希望他们成才,但首先他们必须成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人才。”雷书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