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加强课外科技活动建设培育具有“成信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在英国和美国,有60%左右的家庭愿意自己的子女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在中国这个比例更高达70%左右。这除了说明人们对科学的尊重和热爱,更说明国人意识到了科学创造对社会和人类的重要性。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是18岁到24岁之间,而大学生正处于这样的年龄段。可以说,大学是科学创新的摇篮,大学生是科学创新的排头兵。培养一大批符合社会需要,富于创新意识和实践创造能力的人才,成为大学承担的核心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以“挑战杯”为例,自创办15年来,已有近百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项赛事,“挑战杯”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3人获得教育部中青年优秀教师奖,70%的获奖学生攻读了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参赛者出国深造。其它诸如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些年,我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应用”的教育思想观念,把课外科技活动广泛纳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联动运行机制,形成了“三平台、三结合、三促进”的课外科技活动新格局。
  当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CDIO工程教育模式,其中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课外科技活动业已成为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
  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我校的课外科技活动建设还应当向更深和更广的层次延展:
  一、把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作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出发点。
  我们在活动的设计上要考虑:活动是否能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感;是否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使他们养成坚持真理、追求真知、实事求是的品质;是否有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科学素养,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就是徒劳。
  二、把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作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校园文化基础。
  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应该从课堂向课外弥散,让大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科学精神的浸润,从课堂到课外都要鼓励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交流与探索,这包括教师与同学之间交流,同学与同学之间交流,学生与专家之间交流等,通过交流把创造性思维的规律很好地加以总结并有意识地传递。
  目前,学校尽管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科研与创新实践的机会,但仍然存在“量”不足、“质”不够的情况。重知识传授,科研能力培养相对较弱。因此,要将强化学生的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我们教育改革的切入点,解除应试教育的“枷锁”,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把在教师引导下的教学过程与在教师指导下的科技实践过程结合起来,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重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培养青年大学生迎接未来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观念、态度与行为习惯。
  三、把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广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作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载体。
  我们现有的课外科技活动已经具有一定的体系和规模,但我们的层次还不够分明,特色还不够突出,参与面还不够广,要继续开发适合不同年级与不同专业,层次特色鲜明,且同学们热衷参与的活动:1、充分展示活动的灵活性。课外科技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科普讲座、科研考察、科技服务、学科竞赛、综合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等,小到院系活动,大到世界级的竞赛,这些不同的活动可以吸引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学生参与;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他们的不同兴趣、个性,兼顾个体对某一科学领域的“偏爱”,为传统的“学校安排、学生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模式注入活水,让学生参与到课外科技活动的设计与策划中来,听取学生的意见,体现自主和创新精神;3、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我校的学生社团很多,这些社团都是有共同兴趣的同学自发组织成立的,现在比较成熟的如“电子爱好者协会”和“数学建模协会”等,还有正在发展壮大的“机器人爱好者协会”等,通过不同的渠道,为每一个同学提供参与机会。
  四、把完善课外科技活动的各种机制作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可靠保障。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联动运行机制,但还需进一步整合学校各部门、各院系的资源,构建更为合理的立体综合模式:1、成立一个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确定方向指导、提供技术指南以及制定发展规划的专家小组;2、扩大教师的参与面,动员和选派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形成有一定数量、结构合理、经验丰富而又热心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队伍,并建立相关制度,明确他们的工作任务,对他们付出的工作量给予认可;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大学创新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固定的场所;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导向机制,激励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对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并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可以奖励适当的学分,并在研究生录取中予以充分考量;5、鼓励扶持机制。通过学校支持一部分,加以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从小金额开始,争取建立课外科技活动基金,支持和鼓励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对有潜力的同学及项目进行一定资助;6、在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到一定“质”与“量”的时候,我们可以建立成果孵化平台,引入多方资源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的培育和转化,发展大学生科技园,为学生创业者提供服务。
  “世界是平的!”它的发展是迅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置身于全球化浪潮中的每一个学子都要有放眼世界的思考:我们要锻炼些什么能力去适应它?———从现在做起,从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