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源
当前,学生对选修课存在一些“有趣”的观点和看法,如:选修课不应在必修课之外再增加学生的负担,选修写篇论文就好,考什么试呀,选修就是为了满足毕业学分要求的可选可不选的课程等等。笔者以为,这些想法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也成为教师工作的阻力,要排除这块绊脚石,很有必要澄清两个问题。
第一,必修课、选修课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是按照可有可无这个标准划分的吗?
近年来,教育部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压缩了必修课的比重。这是不是说教育部认为学生必须学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呢?当然不是。教育部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实施宽口径教育,希望学生能够学到他专业内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说学生整个生涯规划中将要重点运用的东西。必修课,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没有这些基础,将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选修课,相对而言,其层次甚至比必修更高一些,它是必修基础之上的课程,是进一步的提高。但现实是,“选修”这两个字迷惑了很多人的眼睛。现阶段,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对选修课的实质做出判断,而是哪门选修课更好通过、更容易拿到学分成了唯一的判断标准。结果,老师在学生的“倒逼机制”下退一步,学生就更进一步降低对选修课的要求,最后,选修课真的变成了可选可不选的课程:哪门课程简单就选哪门,哪门课程容易通过就选哪门,目的为了凑数修学分。
第二,卷面考试和交论文两者作用的差别是什么?
有学生说,既然课程学习的目的是拓宽知识面,深入理解专业知识,那么不考试我也会学,写写论文,不进行卷面考试,没有考核压力,可以学得更好。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相对而言,论文考察的是创新性,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卷面考试可说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要求。因为论文的完成需要“厚重”的知识积累,本科生阶段的知识积累还不能够满足其写论文的需要,卷面考试反而能考察其是否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因此,考试能起到校准学生学习方向、范围、深度的作用,承担考察重任。
因此,本科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按照卷面考核标准行事,从考试中判断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才更为符合获取长远利益的要求。当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论文写作的尝试,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还可为今后高层次学习做准备,但切忌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