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百所大学领导齐聚“中南”
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武海亮 肖利花 刘建义


  4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在我校正式成立,分会成立后的首项重大活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也于当日下午在我校国际报告厅举行。论坛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思想政治司和湖南省教育厅联合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和中南大学共同承办。
  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的102所高校的领导专家以及我校校领导高文兵、黄伯云、徐建军出席了论坛。我校500余名师生代表聆听了7位专家的精彩论述。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会长、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主持。
  来自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7位教育专家先后登台,从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和做法、探索创业教育的模式和内涵、形成的创业教育的经验和特色、目前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创业教育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广泛的探讨。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积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黄伯云校长阐述了新时期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他认为,高校应正确引导、支持鼓励、加强培训,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并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及美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生动形象地说明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黄伯云校长还介绍了我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五化”措施:规范化培训、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基地化支撑和网络化教育。此外,黄校长从设立国家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制度建设、在大学城周边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小型孵化基地三方面对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给出了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飞教授: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步伐,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徐飞副书记认为,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他以英、美、日等国家的崛起为例,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原动力,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步伐,走科技创新之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所在。他指出,以前在经济不发达、社会落后的时代盲目地学习西方是因为无知的话,现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了还盲目地学习西方则是无能,所以无论是教育还是国家,都要在创造中传承。徐飞副书记从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创业的具体做法出发,指出大学生应培养创新精神,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摒弃谋生不谋道的观念;高校要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也纳入学分制体系。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冷静的思考郑强副书记直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的一种诱导,需冷静看待。他表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当前大学生就业紧密相连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驱动力。他以自己的成长经历现身说法,建议青年学子学好基础课程,牢固知识框架,积累创业的知识资本;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奉献精神,并告诫青年学子创业并不仅仅指当老板,而是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领头作用,锻炼自己、成就自我。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郑强副书记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战略定位,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我长处。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教授:以兴趣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史宗恺副书记认为:如何构建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学习体系,加强知名教授学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同学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是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裕高校教育资源,揉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加强课外学生学术活动指导;努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和空间,打造学生个性化发展、全过程匹配教育资源的因材施教模式;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学子挖掘自身潜能,走科学探索之路。他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技能传授。高校要以智力为支撑,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教授: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郑家茂副校长从时代的呼唤、理念的升华和改革的深化三个方面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审视解读。针对目前青年创业能力比较弱,创业热情随着年龄提高而下降的状况,郑副校长认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高校应该勇于承担起旗手的责任,引领社会创新创业教育。他强调,大学创新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人,高校要逐步升华育人理念,培育宽基础和强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创中学,学中创,手脑并用;要全面深化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引领学子创新创业。郑家茂副校长表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须整合各方资源,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
  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白华:提高就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白华副书记从西部高校教育问题、创业的文化分析以及文化导向与政策等方面分析了西部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创业教育导向问题。他认为,提高就业能力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西部高校贫困生所特有的挑战贫困、改变自身的创业文化心理,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高校应当把贫困生创业资助工作当做文化建设工作来抓,帮助其克服不自信的心理。他建议:科学设置贫困生创业教育的资助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资助体系,创建职能互补、利于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搭建和谐有序促进创业的平台,设置创业配套的教育机构,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助理曹胜利: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曹胜利助理从创业教育的源头和创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等理念问题出发阐述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创业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在知识资本化运行机制成熟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创新为动力,带动创业,推动创业科学化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大力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曹胜利助理强调,教育质量、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问题的凸显,是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集中体现。培养具有革命性创新创业一代新人,是高校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聆听着全国各教育名家关于创新创业的讨论,展望着创新创业未来美好的蓝天;加之某某大学生公司得到科技部创新基金资助;某某学生又获创业计划大赛金奖银奖、某某学校又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风险资金和优惠政策及创业培训和创业座谈等新闻信息不时充盈耳目,心中不免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打造自己一片天地的遐想,感觉创新创业就在自己身边,离自己很近很近,似乎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触手可及。
  郑强教授在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上说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的一种诱导,需要冷静对待”,这将我们从梦幻的激情中惊醒,面对现实开始思考:创业,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大学生创业虽然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强,富有激情等先天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资金不足、切入点难找、社会经验少等困难。创业并不是随时随地、每个人都可以玩的游戏,一旦选择就意味着要承担起责任。大学生创业,虽然有其光鲜的一面,让人羡慕和敬仰,但是其背后的艰辛和酸楚,成功与失败的比率,也同样令人望而却步。创业是一个非常艰苦且风险大的过程,我们在看到成功者风采的同时更应审视几十倍于成功者的失败者所付出的代价。因此,社会要形成一个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环境机制。同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大学生不能急于求成。创业也不意味着就是去当大老板,而是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所以,创业离我们很远,但其实也很近。
  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的培养目标应使今天的学生成为今后几十年国家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种栋梁之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学,去参加实践和科研,去接触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打好基础,让创业就像是所谓的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高峰论坛上,来自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分别从创新创业教育、精神、机制等方面对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现状进行了阐述。毫无疑问,此次高峰论坛的召开是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计划的一次总结与情况通报,对于认清当前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听了这么多,也想了很多。从内容出发,有很多东西被我们所忽视了,比如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过程的关注等。的确,相比于物质、制度而言, “精神说”的提出无疑是适时的。
  谈到创新创业,一直以来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在大众的普遍思维中,创新创业工作更多局限于理工科,因为那是一个立竿见影的领域,得到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着显性的评判优势。但作为文科类专业,其收益的产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延缓性,并不那么明显。然而我们要看到,文科的影响是长期性的,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那么又如何调动文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或者说学校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提供或创造条件?中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其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特色。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变迁的大趋势。在中南“文弱理强”的大环境下,我们不能因为理工科的强势而忽略文科的发展。那么如何保证文理二者间的和谐、平衡发展?学校或许可以考虑为这二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提供一种制度性支持,创造一种可能性。在 “木桶原理”看来,最短木板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我校的创新创业活动要有特色、出成就,文科的创新创业也是相当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