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北京胡同之旅
2009年寒假,在这个学生时代最兴奋的假期里,与好友一道,来到了首都北京。一直对这座城市充满极大兴趣,知道些许的北京胡同文化,但不甚了解。终于找到了这样的机会可以深入地了解一番,用手中的相机、随行的文字,记录下了这段美妙的感受。
我眼中的北京,实在是个厚重的城市。但在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却涂满了现代的浓妆;灯火通明的音乐厅里,却上演着昨天的京剧。在这里,历史与当下交织,繁华与破败并存,这座城市的面貌就像它纵横交织的街道,理不清,道不尽。不过,要把握一个城市的脉络,恐怕还要沉浸下去,探究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轨迹。在北京,恐怕没有什么比胡同更能反映历史沿革中普通人的生活脉搏了。
二月十日,下起了一场冬雨,冬寒砭骨,路少行人。我来到北海北门,开始了这次胡同之旅。
可能是下雨的缘故,这里的游客没有往常那样多,本来有几个像我这样的散客,后来都因为雨水带来的不便纷纷离去,钻进的士、个性小店躲雨去了。可是我却兴奋不已,雨中的胡同更有味道,手中的相机“咔咔”响个不停。
还是有好多人力三轮车从身边驶过,轻快旋转的车轮轧着晶莹的雨珠洒着抛物状的水线,拉车师傅喊着京腔向座儿上的游客介绍眼前的街街巷巷,俨然他们成了最地道的导游。我也跟着他们的路线拐进了胡同。
沿着后海行进,不远处就是银锭桥。老北京有四海:中海、南海、前海和后海,前海和后海形状像两只水囊,统称为什刹海,银锭桥立在两海相连处一片狭长的水域,是前后海的分界。
北京的胡同大都是按经纬方向排列的,正规的胡同,集中在皇宫附近的东西两侧,沿街道由南向北整齐的排列,其中居民多为皇亲贵族。简陋的胡同,大多在离皇宫较远的南北两个方向,其中居民多为商贾贫民。但在银锭桥附近,却有一条斜斜的胡同,因形如烟袋,称为“烟袋斜胡同”。在拍摄图片的同时,我还自己进行采访,向当地居民了解到,这是因为什刹海与京杭运河相连,元朝时候,南方的稻谷经由京杭运河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北京,因此历史上有“南粮北运”的说法。烟袋斜胡同之所以形状方位特殊,是为了与水系走向一致,便于装卸货物。这也算是通过拍摄图片和采访得到的一点小知识。
站在银锭桥上,可以眺望远处西山的淡青色轮廓,这就是被称为“银锭观山”的燕京八小景之一了。由于上午阴雨漫天,所以西山此时已罩在蒙蒙烟雨中了,此景别有一番情调。伫立桥头,想象当年这里熙来攘往,货船穿梭,该是怎样一种热闹的景致。
在后来的几天里,依然带着我的相机,带着对北京胡同文化无限的热爱,留下它生命的影像、记录它纷纭的传说,我的北京胡同之旅,充满了无限活力。面对斑驳的墙壁、光滑石板路的时候,她古朴的魅力一次次打动我的心,我觉得,她就是北京文化的一部《荷马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