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大学生广场





  编者按:
  如今的大学生活,手机、mp3、笔记本似乎已成了生活必需品,NIKE、addidas也成了时尚、品味的代名词,同学聚会、生日Party都是我们奢侈的理由,食堂的餐桌上、垃圾桶里随处可见我们浪费的细节……当奢侈成为一种时尚,当浪费成为一种习惯,每月从父母手中接过的可怜的生活费又岂能满足我们的虚荣心?清贫是不是已经过时?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可以简单一些?低调一些?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温“奢侈浪费”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几位同学的看法。主持人 汤晓炜
谁为疯狂的消费埋单
编导08 王薪蓓
打着享乐主义的旗号,不再只满足于传统的吃饱穿暖的要求,而是追求更流行更时尚的东西。在消费上追求新异,推崇时尚,惟恐落后于时代潮流。当看到周围的人每天都NIKE、JACKJONES,自己便开始不受控制,为了在毫无意义的攀比中取得一定名次,便开始今天花明天的钱,明天花后天的……拿着父母的劳动成果无度挥霍,将学习抛在脑后。难道这就是上大学的目的?难道上大学就是为了多认识几个名牌?当然,这种极端的消费观只存在于一部分的学生中,但这并不表示“奢侈浪费”不是大学生的消费趋势,事实上不同环境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
  疯狂的消费所带来的隐患是巨大的。从社会学角度说,“性格的内向是社会化不畅造成的,如果社会化的过程中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一个人的性格必然被压抑而逐渐走向孤僻”,这也许就是贫困生性格大多内向的重要原因。更为严重的是,有的贫困生因为生活状况的糟糕,产生了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对社会不满,甚至做出报复社会的犯罪行为。并且,经济上的拮据还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调查显示,22.6%的贫困生有自卑情绪,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处境,并拒绝师生的援助和学校的各项贫困生补助;近半数的贫困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被动地与别人交往;更有近四分之一的贫困生心理健康出现异常,严重缺乏自信并对别人充满怀疑。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精神的挫败感要比物质上的缺失更严重。
  到底谁该为你疯狂的消费埋单?是为你赚钱的父母吗?恐怕不是。当不再有人给你提供金钱资助时,你又该怎么办?错误的消费习惯一旦养成,便注定了在未来的生活中你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谁将为你的疯狂消费埋单?只能是你自己。
   NO PAIN,NO GAIN
广电08 张莹莹
环顾大学校园不难发现,食堂餐盘中被浪费大半的食物,路上名牌笼罩下穿梭着的年轻脸庞,处处可见的虚荣攀比……这样的景象看在眼中渐至熟悉,渐至麻木。
  时下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将得到的一切看成是理所应当,却看不见其后的辛苦。
  加之父母的宠溺,子女在“有求必应”式的生活中失去了最宝贵的自力更生意识,不体谅父母艰辛,一味自私索取……在这个品牌概念大行其道的时代,名牌标签、闪亮LOGO成了众多缺乏辨识力和自制力的大学生盲目追逐的目标,学生中讲究排场、品位和档次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场景:为了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或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套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虽然从某个角度来看,品牌象征着个人品味,可是显然大学生还没具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能力,所以高消费与个人能力无关,只能显示出家庭背景的差异。过度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由此形成的虚荣攀比心理十分严重。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想到我们的父母,是否想过我们的明天?
  当浪费成为一种习惯,当攀比成为一种时尚,当奢侈成为一种风气,还会有多少人记得我们所谓的天之骄子的第一要务是学习?甚至在快毕业时仍不知道大学在自己的生命里赋予了怎样的意义,那是何等的可悲?其实踏入大学校门,真正的较量并不在于物质上的攀比,抹去浮华一层,手中的实力才是我们的筹码。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品质不高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我们不可以决定我们的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未来!
  何不将流连于各类名牌的目光锁定在学校的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人生的养分?何不将攀比的心思聚集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上,夯实专业知识,在社会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何不将行走在各类商场的匆匆脚步停下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脚下的路以及未来的路?
  没有付出,就没有获取,而付出的过程往往充满辛酸与痛苦,不要再让“卡一刷,钱就花”成为口头禅!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我们的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
   重读方志敏,感悟清贫
国商08 梁福龙
我们发现,各种品牌专卖店里从来不缺乏大学生的身影,校园附近的房屋出租者和网吧经营者也从不担心会失去财源,手机、MP4等电子设备绝对能在大学校园里找到最新的款式……但是,我们知道大学生的收入和支出根本不成比例!
  不由得想起了清贫,这朴素而又高贵的字眼;想起了方志敏,这位卓越的革命家、军事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两个国民党兵抓住他时却搜不出一个铜板,气得挥舞手榴弹狂叫;送来的让他交待“罪行”的纸笔,却被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方志敏同志在简陋的狱室中完成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著作,坚持不懈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或许,这是方志敏对自己一生的最好的概括。敬佩之余,我们更应当自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们的要求。
  “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朴素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方志敏所代表着的那一代革命者的清贫本色,不仅是官场上的一些人的表率,更是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清贫,是一种精神。清贫不是贫困,而是富有,清贫是精神的富有。清贫是一种人生信仰,更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清贫的精神,不仅对于过去,对于现在乃至将来都是不可缺少的。
  或许有人会对此嗤之以鼻,认为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讲究这个?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消费有什么不好?还有人说我花的钱是自己做兼职挣来的,怎么花别人管不着!这也算扩大内需。诚然,国家是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我们要提倡适度消费,而绝不是提前消费、过度消费。
  革命者为了我们的革命事业可以忍饥挨饿,过着清贫的生活。现在的我们,条件当然好得多,并不再需要像他们那样过着风餐露宿、衣不蔽体的生活,但是,我们必须对得起曾经流血牺牲的先辈以及养育了我们的父母。清贫,永远不可忘却!
   端正心态,合理消费
广电08 李相宜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才算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个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是很多大学生金钱观的真实写照。
  我们大学生作为一个“纯消费”的群体,有时在消费问题上会不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大手大脚挥霍,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如今的大学生,究竟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金钱观,亦或是消费观!
  理财意识淡薄,理财能力欠缺导致大学生盲目购物、铺张浪费现象日益严重,这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健康成长。盲目消费、随意消费、冲动消费的结果就是生活费超支,“月初宽裕,月底拮据”几乎成为大学生活中一种普遍的现象。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都由家长掏腰包,如果按照一对父母供养一个大学生来计算,作为城镇居民,一个大学生的消费就占据了父母总收入的一半;而作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一个家庭的年收入更是非常有限,消费更是突破了父母所能承受的底限。而中国的父母在供子女上学这方面,自己省吃俭用不说,借钱负债也在所不惜。
  不良的消费心态,导致大学生盲目地进行消费。许多大学生穿衣要名牌、吃饭要高档,手机、电脑一个都不能少,生日会、老乡会、欢送会、庆祝会要参加就得付钱。添置衣服、请客喝酒等所谓的交际应酬费用占了相当一部分,购置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及旅游等,更是学生消费的“大头儿”。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不外乎三点。首先,攀比心理严重。家庭的经济能力代表着大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地位,这种观念在客观上导致了消费的攀比。其次,存在虚荣心理。校园里有些学生倡导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他们的虚荣心态造成了一种示范效应,这对很多学生都有可能产生一种外部压力,从而导致消费水平水涨船高。第三,存在炫耀心理。大学生的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某些学生的炫耀性消费人为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给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第四,理财知识欠缺,理财能力匮乏。大学生自己没有理财的概念,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自己是否需要,就买回来。因此,当务之急是为大学生们补好“理财”这一课。
  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社会各界的责任,更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