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寻求内涵发展新力量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


  编者按学校20日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讨论会,5位同志结合各自的学习体会和工作实践,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本报分两期刊登这些发言,以期引起广大干部教师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更加深入的思考,促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创建研究型大学的步伐,是2005年二次党代会后,校党委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学习实践活动的学习调研阶段,校党委根据实践载体安排了3次党委中心组的集中专题学习,其中一个专题就是“加快内涵式发展,实现发展新跨越”。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学习了李毅中部长在部属高校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最近在北航的专题报告,周济部长在部属高校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刘校长为全校教职工党员做的 “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内涵式发展”的专题辅导报告,使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上级党组织对学校实现发展新跨越的新期望,更深入地理解了 “科学发展上水平是学习实践活动重中之重”的目标要求和学校党委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路,使我对“加快内涵式发展,实现发展新跨越”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内涵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需要有与外延式发展和常规性发展不同的推动力量。寻求发展的新力量,就是使原有推动发展的力量变成更强大、更准确、更有实效的力量。我把这些推动力量概括为四种,这就是:办学理念的引领力,社会需求的牵引力,大学制度的驱动力和大学文化的自动力。
  一、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办学理念的引领力,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正确领导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是高校党的建设两大根本任务之一。完成这一根本任务首先需要的就是正确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办学的旗帜和方向,它引领办学过程,最终形成党在高校的一种政治动员力量。
  以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新和发展办学理念,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对发展的引领作用,是实现新跨越的前提。
  我校自1996年“211工程”启动以来,特别是经过二次党代会,以及其后的若干次寒暑假工作会议,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办学理念体系。这个理念体系阐明了奋斗目标、根本要求和基本方针,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和四大战略,以及构成研究型大学框架的六大体系。这个理念体系,是校党委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领导学校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学校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和反思发展历程,对照高教强国的新目标,上级党组织对科学发展的新期望,就会发现在学校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制约科学发展上水平的问题。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审视,我校的办学理念虽已形成体系,并在战略层面上发挥了引领作用,但在“六大体系”建这些战役层面上展开的速度和深度还不够,还需要以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其发挥更大、更深的引领力。
  二、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抢抓发展机遇,通过社会需求的牵引力,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理念的引领力是首要的,同时,还必须抢抓机遇,把握需求,使之成为发展的牵引力量。把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内化为抢抓机遇、促进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是科学发展观“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的题中之义。
  自“211工程”以来,我校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正是因为抓住了一系列影响发展的重大机遇,如争进“211”,试办研究生院,创办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核学院,归属新部委,等等。如归属科工委,使我们抓住了面向大国防的机遇;再如,归属工信部,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强烈需求,使我校迎来了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机遇的巨大牵引力,将影响和决定学校未来的发展格局和发展面貌,影响和决定我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特色大学的历史进程。
  因此,在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机遇面前,我们必须以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谋划新形势下的学校发展,使机遇的牵引力变得更加强劲,把学校的科学发展推升到更高的水平。
  三、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通过大学制度的驱动力,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实现发展的新跨越,还迫切需要有制度的驱动力。对支撑原有发展模式的制度体系进行创新,是实现新跨越的必经之路。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指出:“‘跨越式’发展就是通过改革创新,不仅努力在人才培养和科技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而且在更深层次的竞争中,就是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近10年来,我校在人事分配、教育教学、干部任用、基层学术组织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每一次制度创新,都激发了推动发展的新动力。但从推动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2007年1月的四届一次教代会和今年2月的暑假工作会议,刘校长的讲话和专题报告,从目标、重点、方针、原则和切入点等方面对我校如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做出了构架性的设计。可以预计,大学制度的创新将为内涵式发展注入方向更明、力点更准的驱动力,会更加有效地推动我校科学发展的进程。
  四、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文化自觉,通过大学文化的自动力,推动科学发展的新跨越制度是改变人的行为模式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力量,而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精神文化处于文化体系的顶端。几十年来,历代工程大学人不断传扬哈军工文化,形成了以“忠诚”为灵魂,以“海防”为特色,以“大工至善、大学至真”为境界的精神文化。这种文化,逐步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不断产生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的、自发的动力。
  今天,这种精神文化促使工程大学人对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就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追求,以支撑“三化”为核心责任,以服务国防为特色使命,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今后的文化建设,应该更多地在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层面上创新,不断丰富倾心培育精英、崇尚原始创新、乐于产学结合、勇于开拓竞争、追求一流卓越的文化内涵,使我们的文化体系在学校奉献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产生蓄积深厚、持续强化的推动力。
  科学发展从一个水平跃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是突破原有发展范式的过程,必须注入新的、更大的推动力。理念的引领力、需求的牵引力、制度的驱动力和文化的自动力,这几种力量在学校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使这几种力量的方向更明、力量更大、力点更准、力度更深,最终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把我校的科学发展水平推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实现更好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