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血液还在流淌
文化的命脉,旅者的足迹,鼓舞心怀的繁华往事,点点令人遐思身亡的记忆,贝壳般零碎的历史剪影,在文化大海的沙滩上孤独的躺着,穿越了千年,留给华夏民族一份巨大的馈赠。那是先民的血在流淌,那是祖先的汗水和泪水的交融。我走了进去,穿梭在字里行间,就这样在秋雨先生细腻的笔触下,开始了一次永生难忘的旅行。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最大的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我们去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都总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谁,修建的目的,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谁也曾经到过这里等等。这样,就在这一瞬间,把人、历史、自然浑然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笼罩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中,历史古迹所蕴藏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譬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生出一声长长的喟叹。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变幻,又可幸楚臣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人格俊洁的屈原,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因为它凝聚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毅力、勇气与血汗。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边塞的号角和征战沙场的勇士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承。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儿而已。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经历了一些历史事件,也正因如此,才能得以丰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这本书,犹如一座大花园,作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点点的花粉。我漫步在这座百花园中品味着这五千年的芬芳,似乎文化苦旅并不苦,而是甜的,令每个中华儿女为之鼓舞和欣慰,我们将沿着先民的足迹继续走下去,薪火相传,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