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9日、30日上午,“天津工业大学2009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分别在河东校区主楼大厅和新校区东苑学生之家举行。河东校区有191家企业前来招聘,新校区有90家企业前来招聘,合计281家企业,涵盖纺织、机械制造、电子、通信、软件、金融、房地产、服装、媒体、教育等多种行业。毕业生纷纷赶到招聘会,进行现场咨询,投递简历,气氛热烈,场面火爆。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是,从企业、学校到学生,各方都在做积极的努力,共同面对危机:企业积极应对,变危机为商机;学校真诚服务,积极奔走;毕业生注重调整心态,找准定位,从容面对。
企业:顶住金融危机压力,谨慎招人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在招聘现场金融、证券、经济类的企业明显减少。到场的为数不多的几家外贸企业负责人表示,在人才的招聘上采取更谨慎的态度,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考察会更严格。
现场我们看到最多的还是保险、服装等相关企业,需求最多的岗位还是服装设计、市场营销等传统招聘热门,外资企业仍然是同学们的择业热点。今年传媒类的企业有所增加,像天津网大传媒、云中天传媒、就业时报等一大批传媒类走进校园直接面对学生招聘。另外,现场我们还看到天津中远航船务、富臣教育、康桥心理咨询等一批新面孔,为同学们就业提供了更大选择的空间。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今年服装企业招聘的岗位大多要求专业对口,对专业素质、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保险业则对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有更高要求;传媒业就更注重敬业精神、心态品行,除此之外,美术功底、创新能力以及相关办公软件也成为考察人才的重要指标。而英语四、六级、学生职务、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仍旧是众多企业考核的标准。此外,今年的招聘中,很多公司放开了对户籍、工作经验的要求,而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本次就业洽谈会的高峰期延长,学生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热情比往年也有明显提高;企业招聘的进程也更为快速,针对性更强,有的企业甚至采取了上午投递简历,下午就组织面试的方式。
学校:搭建平台,真诚服务
为成功举办本次就业洽谈会,学校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十分重视与企业单位的沟通联系,专门组织人员走访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的企业单位,蒋秀明副校长也走访了天津地方的企业和公司,到行业协会、地区政府参加交流活动,建立合作意向。并且邀请职业人到各学院开展择业、就业讲座,给毕业生们做指导、动员工作。
据筹备此次就业洽谈会的招生就业处处长刘石英、副处长刘建波介绍,出席本次洽谈会的企业数目较之去年略有增加,而且其中也不乏像天津钢铁、中铁十八局、宏大纺机、智博通信这样的知名单位,给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校一些特色专业如纺织进出口贸易、文科的金融专业等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对毕业生的心理影响也比较严重,而且2009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提醒学生要认清形势,注重规划,抓住机会,增加自主就业的意识,应该先与社会对接;择业时可以适当降低自己的标准,在就业初期以增强自己的能力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薪酬多少和职位的高低。而另一方面,我校学生普遍具备的踏实肯干精神和实践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则成为了他们在同等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的强大优势。
学校正在积极构建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培育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使我们的毕业生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的迎接挑战。
学生:抓住机遇,从容面对
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同学都觉得如今的就业形势比去年更难了,但大多数同学对就业形势保持乐观态度,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
希望专业对口、待遇好是很多同学求职的目标,但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降低了自己的要求。然而多数同学还是希望月薪能够在1500-2500元,保证自己的正常生活。同时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即使在不对口的职位工作,如果发挥空间大,自己也喜欢,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采访过程当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同学已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他们通过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后,对于大学生求职有了一些自己的经验与见解。他们普遍认为,在求职过程中,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放平心态切忌好高骛远,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其次,自己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尽量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避免走弯路。最后,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要注意在前期阶段多积累工作经验,这样在应聘过程中才会有优势,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同。
很多同学表示,在具体的面试过程中,应聘者除了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仪表、妆容、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细节工作,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面试的成功与否。良好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求职过程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应聘者的整体素质,专业技能,待人处事、团队精神等一系列因素,决定了应聘者未来的职业走向。
(汤晓炜幸龙张玲芳刘文姝张鸯鸯张瑞涛)
相关链接:
我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校报记者团
为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校报记者团采取问卷调查和现场采访的形式,对我校近400名毕业生及多家招聘企业做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性建议。
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和地区性差异。调查结果发现,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去企业发展,而去政府机关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则各占15%左右。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因此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成为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减弱,但仍有近1/6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机构”排在了第三位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
因素二: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调查小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期望工资水平和自身价值”这两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与企业需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而搜寻的努力程度和对薪资的期望值高低,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一半以上的同学对薪水的期望值达到1500-3000,这与企业所给出的条件则要相差一个层次。数据显示: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因素三:自身条件和能力影响就业成功率。整体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二者对 “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选择,在对“品德”的选择成为二者最大的差异。不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而对企业来说对“工作态度”的选择却高于“发展潜力”及“专业技能”,被排在第一位。在向企业招聘方征求意见时,“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是企业认为大学生最需要提高的方面。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在做出选择前途的决策时,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因素五: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加剧了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调查小组提出如下具体性的建议:
建议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建议在高校开设此类专业课程,开展理论研究,加强课程建设。要求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建议二: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
建议三: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减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的现象。
建议四: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并有助于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做到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