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产学研之路越走越宽 “知识产业化”越做越精彩



  我校LED技术工程案例———天津西青微电子园道路照明工程




$$$$我校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助嫦娥奔月一臂之力


我校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助嫦娥奔月一臂之力


  如何破解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在产学研发展上面临的难题?我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深刻意识到,高校科研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也不仅仅局限在研发高新技术上,重要的是实现科研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寻找多个突破口,破解难题,在人才链、学科链、产业链结合方面实现新突破。
  我校充分利用自身“高水平、强辐射”的科研优势,坚持 “研发———生产放大———市场开发”的模式,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得“知识产业化”越做越精彩。
   让“中国膜”走向世界
我校膜天膜公司是一个由校办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膜产业集团,公司正以膜技术为核心,以水资源(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纯净水制备、海水淡化)和现代制药(发酵过程提纯)为导向,以大型水资源及现代制药设备为基础,整合优势资源,打造膜天膜的国际品牌,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年产300万平方米中空纤维分离膜生产基地。
  从10月初开始,膜天公司技术人员就加班加点为泰达污水处理厂研发制造日处理2万吨的净水设备,本设备主要为开发区滨能公司提供冬季采暖用水。泰达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经过我校膜技术设备处理后,将变废为宝,转化为纯净水,供天津开发区冬季采暖使用。公司技术人员抢时间、争速度,昼夜奋战,已经在规定时间前圆满完成任务。
  在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行。企业生产进度表上显示:生产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下半年。
  据企业发展部经理张琳介绍,“刚下线的膜组件都已经有订户了,我们现在是零库存。包括本市以及重庆、山东、陕西等4-5个水处理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产品还出口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目前国内外许多中空纤维分离膜生产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减少订单,而我们膜天膜非但没有减产,工程任务量却还在不断增加。这靠什么?靠的就是产学研结合,靠的就是我们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空纤维分离膜研发核心竞争技术和装备。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中国膜’走向世界。”从张琳风趣幽默、不无自豪话语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中国膜”独步世界膜研发高地铿锵的脚步声。
   构建绿色照明产业链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校以“创新机制、集聚人才、突出特色、服务滨海”为实践载体,认真查找在思想观念上、体制机制上存在的影响和制约产学研做大做强的突出问题。通过学习调研,我校提出要努力实现 “四个新突破”。即,跳出工大看大学,在深化校情认识上要有新突破;跳出大学看社会,在科学发展上要有新突破;立足优势看不足,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要有新突破;立足天津看贡献,在产学研结合上要有新突破,进一步带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使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政策+人才+平台+创新+产业化”的产学研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4月,我校以技术入股形式、同时吸纳企业资金组建了天津工大海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这是一个集高端LED照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工大高亮度半导体照明技术产业化搭建起平台。公司成立仅半年,就已研发出5款高性能、低能耗、智能化“绿色照明”灯具。在公司采访中,办公区拐角处6、7个简易折叠床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过询问得知,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早日投产,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废寝忘食,技术骨干几个月来没休过一个公休日。有时加班到深夜,大家干脆就在会议室里支起折叠床将就一宿。物业公司的保安都说:大厦二楼海宇公司办公区的灯经常是亮个通宵。
  LED研发项目负责人、公司总经理牛萍娟介绍说:“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处延片及功率型芯片开发及产业化和高端半导体照明产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是国际上‘绿色照明’的前沿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目前,我们已经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8项。11月28日上午,由我校发起与天津20余家产业机构携手组建了LED研发及产业联盟,把业内同行集合在一起形成LED研发的集成效益,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绿色环保照明产业链。”
   军工民用双管齐下
空客A320总装线、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纷纷落户滨海新区,天津将建成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化基地。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实现“知识产业化”,发动服务经济社会强劲引擎,成为我校领导班子和广大科研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我校复合材料研究所曾为我国航空航天特别是军工产业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过去主要以军工为主,很难做到大批量生产,现在则在保持现有科研优势的情况下,抓住机遇,搞实体推进产业化,逐渐向民用转型。
  据常务副所长陈利教授介绍,复合材料研究所在保持高精尖项目的同时,也在加快民用复合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目前,由李嘉禄教授带领的“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创新团队,正在开发新产品“超渗流型三维编织材料及其复合材料”。这种产品是一种新型功能性增强材料,具有良好的可成型性能,可满足大曲率构件的大变形成型,在航空、船舶和汽车制造领域有广阔的产业化应用前景。陈教授说:“我们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前是坐在家里等订单,现在就不一样了,教授也不能整天关在实验室里,也要主动出去跑项目、跑市场。我们几位教授都有不同侧重,都承担产业化项目的任务。”
  在教育界对大学有这样一种评价:“没有教学,大学就不成为大学;没有社会服务,大学不是现代大学;没有科研,大学不是高水平的大学。”目前,“高性能分离膜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功率型芯片开发及产业化”和“高端半导体照明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已经入选天津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我校科研正在走出封闭的“象牙塔”,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