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大学生广场





  1978-2008,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却让三代人亲历了近乎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描述得再生动,我们也还是无法想象三十年前的落魄与动荡;即使再大胆,三十年前的人也不敢奢望今天的“锦衣玉食”!我们有幸听着三十年前的故事、看着三十年间的变化长大。2008年仍然历历在目的天灾人祸、荣光繁华中,古老的中国处变不惊,年轻的中国傲视群雄。这一切的变化,连我们自己都有些目瞪口呆:短短三十年竟然让中国变得日渐强盛!不过一夜春风,不过一个“东方小个子”的大笔一挥,中国竟然由此崛起!
  三十年的故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们一起回味…… 主持人 汤晓炜
春潮滚滚而来
毕秀霞
有一个春天难以忘记,有一个老人让人久久赞咏———那是1979年的春天,那是邓小平同志。他让1979年的春天不同凡响,他让1979年的春天镌刻在历史上,他打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枪,从此改革开放的呼声响彻古老的中国大地。
  站在村边,四处望望,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满怀欣喜。
  走进村子,平坦干净的水泥路代替了泥泞不堪的黄土路,别致特色的小楼房掩盖了低矮破旧的泥土屋,村庄已不是贫穷的代名词,而是城市的缩图。
  走进房子,大理石地面、雪白的墙壁顿时映入眼帘。沙发、红漆家具将客厅布置地优雅大方。再入厨房,煤气灶、电子炉、电饭煲点缀其中。当然锅灶也不甘拜下风,早已改头换面穿上了洁白的衣装,丝毫不见当年黝黑的肌肤,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民以食为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古老的田地一次次创历史新高,让高产、高质成了一件寻常之事,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积聚了财富。
  移动联通进家门,让远方的父母少一份牵挂,让独在异乡的游子多一份温暖,将等待的日子缩短为瞬间,让距离不再成为问题。
  高速公路、磁悬浮列车让思乡的心早些得到慰藉,让期待的老人早些看到儿孙的笑脸,让时间与路程的比例变小。
  羽绒服、保暖衣让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再感受到寒冷,寒冷只见于纷飞的白雪与冰冻的外观,而不感于人的身体。
  还有,嫦娥奔月不再是传说……改革开放的潮水依旧不断涌来,我相信历史会铭记住那一个春天和那一位老人。我们,当代大学生更有理由相信:我们会让那位老人的构想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最绚丽的礼花!
十年搬四次家
梁福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三十年,对于我这个年仅二十的学生来说,是个有点模糊的概念,可家乡的变化却让我感触良多。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足够说上几个日夜了。
  我的家乡有“人间仙境”的美称,地处黄、渤海之滨。我进城有十几年了,城市的变化很大。经过几年的规划、整合,城区的一些村落或搬迁,或重建成为了社区,还有一部分发展成为“渔家乐”民俗游区;以往将废水直接排入大海的工厂也治理了,滨海一带经过绿化、美化,几处风景区连为一体,并且跻身全国首批5A级风景旅游区,可谓“黄金海岸”,每年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也给我们这座滨海小城增添了勃勃生机。
  十余年来我们已经搬了四次家,最后一次是搬进了装修一新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家。爸爸妈妈进城打拼了二十多年,终于在城市落了户。爸爸妈妈常说要感谢邓小平,没有他,我不用说上大学,就连饭都未必能吃饱。同样受益的当然不止我们一家。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可称作安居乐业了。
  乡村的变化虽然不比城镇,那也是进步非凡了。水泥公路铺到了村子里,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那令人难以忍受的泥淖了。电话、彩电、冰箱几乎已经普及,微波炉、空调甚至电脑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农户家里,连我都有些羡慕了。上次回去,村口的那位原本只开小卖部的叔叔现在已经盖起了小饭馆和电影放映厅,这在我们那堪称山上的地方绝对是新鲜事儿,他经营的“婚礼录相”更是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我们回去的路上,很多村镇都能看到他的广告呢。
  我也曾出于好奇问过爸爸妈妈,他们像我这么大的时候想过会有这些变化吗?他们回答了一句“想都不敢想”,这简单的回答不正是很多人的心声吗?
照片背后的故事
何冬英
  一张照片定格一个画面,无论欢乐或忧伤;一个画面锁定一段回忆,无论平淡或深刻;一段回忆透着一个故事,无论新鲜或陈旧。这样的照片讲述生活,这样的故事发人深思……外婆家的相框里有两张挨在一起的照片特别显眼,照片讲述的是改革开放以前和以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其中一张是我从小看到大的,是外公和外婆的结婚照,如今已经发黄并开始褪色了。照片中外公和外婆端正地坐在两张凳子上,外公穿着一件中山装,戴着当兵戴过的帽子。外婆扎着两条小辫子,身穿一件花格子的尼绒衫。小时候外公和外婆就喜欢抱着我看那张照片,然后外公就开始讲他的故事……年轻时的外公壮志豪情,朝气蓬勃,有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热爱学习,渴望知识。生在农村的他希望用汗水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食不果腹的生活。他总是用“有志者事竟成”六个字来激励自己,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克服困难、逆流而上。就在他满怀激情,为考中专而欣喜若狂的时候,一个现实的问题像一块冰冷的石头重重在砸在他的心口———几块钱的学费成了他实现梦想的拦路虎。在家人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外公无奈地向现实屈服了。后来,面对生活的压力,外公选择了当兵,一是为了寻找另一条出路,更重要的还是为了不再挨饿。于是就有了照片中的装束,也有了外公意味深长的教诲“好好读书,圆我未了的读书梦。”
  现在外公不在了,他无奈退学的故事和他在相框前的叹息却一直刻在我的脑海中。由于时代的原因,多少像外公那样豪情满怀的热血青年被现实束缚住了手脚,在梦想面前低下了头。还好,一股时代的潮流来得及时,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了!
  将视线转移到另一张照片,感受另一种生活。那是今年暑假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照的。照片中外婆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额头的皱纹在那时也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我依偎在她身旁,静静地享受那一刻的喜悦与温馨。
  当我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带着县慈善总会3000块钱的助学金,带着外公未圆的读书梦走进大学生活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于这一切,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生活的外婆总有太多感慨:“得感谢咱的党,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啊!”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呼吸着新生活幸福的气息,感激的心情犹如浩瀚大海中翻滚着的浪花,汹涌澎湃,此起彼伏。在那一张张纪录着昨天、今天故事的照片里我们微笑着、陶醉着、期待着……
与改革开放有关的日子
王腾
三十年,穿梭而过。岁月那盏灯照着经过这里的每一个人,无一例外的留下了喜怒哀乐。三十年,与改革开放有关的日子里,每一个人的表情都见证着中国历史的足迹。三十年里,祖国向前走过的每一步又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命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出生了,生于80后的我充分感受了改革开放的变化。
  一座十几平米的的平房承载着一家五口人的简朴与温馨,也陪伴我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时光。
  清晨,我被哥哥的读书声唤醒,天还没亮母亲便起床准备早点,奶奶出去生炉子添煤、烧水扫地,父亲则骑着高出我好几倍、笨重的宽把自行车匆匆赶出大门,瞬间消失在胡同口……忙碌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几块和了水的泥巴,几块哥哥留下来的积木,几个用皮筋绑起来的砍子儿,还有小伙伴们天真无邪的笑脸一起构成了我虽简单却幸福的童年。后来上了小学,那已是九十年代中期,看着小伙伴们摆弄着四驱车动画模型,自己也想拥有,但因为家里正处在经济困难期,所以那苦涩的的愿望便随着时间的流逝埋藏在了心底!
  哥哥是九十年代初参加的高考,由于那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上大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哥哥虽然尽了力,但最后还是没有考取。带着祖孙三代人的期待,我在改革开放的新千年中奋斗着!应该说是祖国的新形势造就了我,我沐浴着祖国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的的阳光,实现着几代人的大学梦。其实哥哥也直接受益于改革开放,高考失利的他参军当兵成了一名军人,后来参加了国家自学考试,考上了大学,现在在军事学院任教,用他的话说“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就在前两年,家里又在市中心买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商品房,漂亮的大房子让我们有说不出的喜悦,相比之下,再也不用走上几分钟去胡同口入厕了;清晨,再也不用被门外各种叫喊声吵醒;再也不用挤公共澡堂了,点滴的变化让我们最真切的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惬意……改革开放,改革的不仅仅是我们一家人的好生活,开放的也不只是我们一个小家庭的思想观念:现在的人比过去爱说话了,手机在手,随时问候;现在的人比过去讲卫生了,个人卫生、公共卫生都有相当大的改观;现在的人比过去时髦了,逛街、消费已成为生活的一种消遣……三十年,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祖国贫瘠的面貌,但始终不变的是一家人对生活无尽的热爱,不变的是祖国更加灿烂的明天!
从“衣”话改革
王薪蓓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在世界的舞台上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对百姓而言,虽未达至“锦衣玉食,房车相伴”,但也是在“小康”的道路上马不停蹄地前进着。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四项,而“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我们就从“衣”的视角来感受这三十年来中国的变化轨迹。在改革最初的几年里,是皮尔·卡丹唤醒了人们对服装的憧憬,也有人说是皮尔-卡丹揭开了服装的“红盖头”。
  1979年,法国著名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举办了一场 “服装表演观摩会”(也就是今天的服装表演)。尽管皮尔·卡丹已经充分考虑了中国当时的国情,但当音乐响起,开放的外国模特还是让台下的中国观众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台上的丰富多采与台下的“革命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1984年,由于电影 《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热映而刮起了“红裙之风”,自此之后,每个女性的衣柜里多了一抹“红色”。与此同时,西装也在急速升温,男性在西装的衬托之下显得英气逼人,绅士味十足。对前卫一点的人而言,“喇叭裤”不得不提,它时髦又特别,充满争议,当时很多相对保守的人说是“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恶物”,但这话却并不妨碍反而促进“小青年”们对它的喜爱。
  “一衣四季”的老套模式在这一阶段彻底废除,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再一致,在大街小巷几乎不再有穿着相同的人,人们的审美逐渐发生变化,虽然文化衫、蝙蝠衫也曾掀起过一阵浪潮,但远不及当年。“单项热点”仿佛销声匿迹,人们逐渐个性起来,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衣服,不再盲目追风。
  由于韩剧的热播,“可爱”、“复古”的男女主角成了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而大学生也成为韩国服装主要受众群体。
  清纯的泡泡袖,改良的时尚西服,短小俏丽的蓬蓬裙,简单的球鞋等等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打。当然,“韩装”之所以受欢迎,新颖的样式、出格的颜色只是一方面,最主要还是因为它的价位不高,可以被各个阶层的人接受。因此中国的服装大权还是掌握在大众消费者手中。
  “中性”、“环保"、“民族",由这几个流行词不难看出,人们的物质文明上了一个大台阶,精神文明逐渐成为物质选择的条件。“超女”的大热,将中性带入了人们的意识世界,清爽的马甲、洁白的衬衣这些代表了人们对服装的颠覆性地认识,性别对衣着的选择不再那么重要。
  “中国人服装的变化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而当代大学生的目标是未来,在未来的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他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