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校区能源系统集成

新校区能源系统集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构建节约型生态校园
刘玉靖
一方面,受煤炭价格上涨幅度偏大影响,供热成本相应增加,天津市物价局组织召开了居民住宅集中供热价格听证会,听取是否上调采暖费意见。另一方面,我校新校区已于10月29日开始利用地热深井系统供暖,比规定供暖时间提前半个月。然而,我校新校区供暖不但没有提高成本,反而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我校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在获得天津市行政许可的情况下,于2007年8月成功钻探了一对地热深井,开采进地热水温度为65℃,经过一次板换后尾水温度为41℃,流量均为100m3/h,二级利用后温度为8℃,并经过回灌井进行回灌,实现了“开采———一级利用———二级利用———回灌”的梯级利用,既解决了目前我校新校区的18.15万平方米建筑的供暖,为学校节省了大量资金,又实现了节能减排,受到国资委及天津市相关部门的肯定。
经了解,地热深井及梯级利用系统只不过是我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措施的一部分。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我校领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着力于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目前,我校已运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ED半导体照明材料技术,在新校区安装了1500余盏LED路灯、2000余盏LED室内照明灯,并在湖区安装了20余盏太阳能作为能源的LED庭院灯,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商用化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每年可节约用电130万度。充分利用天津市太阳能资源,在学生公寓屋顶安装了1500m2的玻璃真空管集热器系统,供给食堂非饮用水和学生淋浴用水,同时为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提供24小时生活热水,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学校节省费用100余万元。
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可再生资源的运用。在运动场下打了588口浅水井,实现埋地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与土壤的冷热交换:在冬季供暖时,把地表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取暖,同时向地下蓄冷;在夏季降温时,将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表中,向地下储存热量,以备冬天供暖。地源热泵系统只取热不取水,不存在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问题,也不存在对大气排烟、排尘、排水等污染问题,实现了绿色能源的可再生利用。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调试,并将投入使用。使用后,预计每年可为学校节省费用100余万元。另外,学校在节约使用自来水的基础上,所有单体建筑都建有中水利用系统,建立了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还将在A区建设日处理700吨的中水站,实现水利用的“零排放”。
在节能的基础上,我校积极建设绿化景观系统,通过环状运动区的绿化带把教学科研区和后勤区分隔,教学区以“人在绿中”为主题,使师生员工真切感受到“绿”在身边。目前校内绿化景观环境工程已完成校园绿化植树4.08万株;绿篱0.7万m2;绿化草皮14.52万m2,修建甬路、景观铺装总面积达7.17万m2。校园核心景观区域应用自然和谐的手法来处理水系,大水面定位于中部,形成“流动的空间”,与周围绿化、建筑物等构成了一个“以景借景、锦上添花”的共享空间,突出“水上大学、生态校园”的特色,营造出“一城绿色半城湖”的校园生态环境,使广大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在“水”“绿”交融的良好环境里。
我校新校区在创建节约型生态校园的探索和实践中,将能源节约贯穿于整个过程,正逐步形成以太阳能系统、水源热泵系统、燃气热水锅炉调峰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等技术为核心的能源集成利用系统,将把整个新校区建设成为一个集人才培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性循环为一体的模范社区,从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据悉,作为天津市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抓住契机,并针对新校区建设设立了专题调研课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认真总结建设经验,查找存在的不足,努力构建节约型生态校园,为建设美好天津作出更大的贡献。
暖气跟着学生走
新闻06 幸龙
建设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我校新校区采用节能、调控措施走出了一条节约能源的新路:冬天暖气跟着学生走。
据我校新校区基建处副处长马术岭介绍,所谓暖气跟着学生走,是根据学生群体 “三点一线”的特点,制定科学、经济、灵活、人性化的供暖方式。普通的居民楼都是24小时供暖,而对于学校来说,白天(8:00—12:00,14:00—18:00)大部分人群都集中在教室、图书馆,宿舍里人较少,所以将对教学楼主要供暖,而宿舍的供暖温度则相对降低;反之,当晚上(10:00以后)学生们都集中在宿舍,那么教学楼就没有必要维持与白天一样的温度了,所以宿舍的供暖温度将恢复“正常”。
还有食堂,食堂的供暖主要在早、中、晚用餐的3个时段,其余时间都没有必要达到完全供热的程度。总之,只要是学生集中的地方保证正常供暖,而其他地方的供暖则会控制在一定温度。
除了按照学校特点来制定供热方向以实现节能目的,在校园供暖设施建设时,还采用了“削峰设计”的方案,即结合气候变化和学生群体的特点,设定供暖的能力。比如:天津市到一月份后达到最低气温,但那时正好是学生放假期间,所以将最低气温时的供暖温度×0.7的系数,即学生在校时的最低气温所对应的供暖温度。这样不仅能降低一次性投入,即基础设备的投入,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高水平的设计,同时也能降低运行成本,充分利用资源。
那么,这些调控措施和设计理念虽然能够达到节能的效果,但其中诸如白天宿舍内不完全供暖的措施,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呢?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一些并不知道学校这种节能措施的同学。管理学院08级的徐宝洋同学表示,确实感觉到宿舍内下午的温度比中午要低,但不会觉得冷,并不影响宿舍生活;文法学院06级学生梁小坚则说,因为来自南方比较怕冷,感觉白天宿舍确实有点凉,但教室却很暖和,正好督促自己勤奋上劲,多上教室自习,准备考研。而当他们被告知学校这些相关措施和设计后,许多同学都表示非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