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探索综合服务三农模式践行科学发展观
本报讯(记者萧帆通讯员周全喻海燕)日前,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的村民们收到了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龚世园教授等人带来的一份“厚礼”。一份名为“九个一”的综合服务规划,计划在两年时间内综合推进该村党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建设。
据该院党委书记陈胜介绍:所谓“九个一”,就是一委对一委(水产学院党委对关门岩村党委)、一个首席科技顾问、一个村挂职干部、一次党课、一支科技服务队、一次科技培训班、一个大学生实践基地、一份规划建设书、一个回访团。
如何突破服务三农过程中单纯的技术服务思维?3月中旬以来,我校整合专家资源,以基层村镇为单位,探索党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四方面联合推进的综合服务措施,专家们走进农村,在田间地头践行科学发展观。“比起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更希望找到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可能。”陈胜说。除了本院的水产专家外,他还打算邀请社会学、经济学等“软”科学的专家介入该计划。
无独有偶,4月11日,我校园林规划、蔬菜、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专家来到贵州毕节大方县大水乡。从2004年开始,学校已经有近百名来自种植、园林、养殖、社会学、园林规划等各学科的专家教授先后深入该地指导,数百名学生在此进行支教、技术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5年来,大水乡由人均收入数百元一举越过温饱线。
2007年,这项综合试验在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展开。学校召集蔬菜专家别之龙、花卉专家胡惠蓉、园林规划专家张斌、茶学专家黄友谊,传播学专家彭光芒等为该村建设支招。
据学校科技处处长陈兴荣介绍,整合专家资源、综合服务三农的措施立足于一个基础,就是学校专家以促进三农发展为己任,把成果写在田间地头的传统。3月中旬以来,已经有多名专家奔赴生产一线。植科院油菜专家吴江生等人奔赴湖北各油菜产区,指导生产。园林学院柑橘专家伊华林等人来到秭归,指导当地晚熟脐橙的采摘与保鲜;蔬菜专家别之龙等人前往蔡甸,指导西甜瓜生产;茶学专家倪德江等人则奔波在云南红河、湖北恩施等地,指导明前茶的生产。
正是在这样的传统基础上,学校结合国家战略,近期将酝酿出台系列服务三农的重大举措。其中,就有包括进行更多类似水产学院“九个一”的综合服务三农的基地试验。“三农问题是个系统问题,科学家到田间地头了,农民致富了,但党建、文化、生态这些问题并不能自然的得到解决。这个时候需要综合的力量推动。我们认为,以基层的村镇为基地,把学校的各学科资源整合进去,尤其将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学科的力量整合进去,可能有助于问题的统筹解决,并形成示范效应。”副校长张献龙这样阐述综合服务三农基地的试验。
进行综合服务三农的措施是农民生产发展的需要。荆州市的养殖大户甘小云一直想发展生态养猪。这种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的养殖方法,零污染、节省劳力,猪肉绿色安全,每头猪可以多收入100多元钱。但怎样选择生物发酵床菌种的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他。4月10日,我校邓昌彦教授的现场培训,让他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邓昌彦与帅启义同在动科动医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后,经过反复琢磨,该支部确立的实践载体是“送科技下乡,发展生态养猪”,希望能够在解决养殖户的技术问题的同时也能解决生态问题。
荆州市畜牧局局长黄服亮评价说:“华农专家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生态养猪的技术推广有助于遏制农村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