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除了努力我别无选择——记天津市2008年教学名师、我校经济学院院长赵宏教授


  第一次见到赵宏老师,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上,她讲地那么投入、那么生动;第二次见面,是在她的办公室,她跟我们打招呼是那么亲切、那么和蔼;看她接待美国田纳西州的来访者,那么匆忙、那么自信。她的形象气质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分享她的故事。
   因为喜欢 所以用心投入
赵宏老师,1981年考进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毛纺专业,三年之后,出于对国际贸易的兴趣,转而学习国际贸易,1985毕业就一直留校任教。虽然从事国际贸易的教学已有20多个年头了,但是她从不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始终坚持“每次必备、每课必新”,力争每节课都给学生一些新思想、新内容。对于主讲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她认为:这门课的性质要求与国际接轨,并应根据国际大环境随时调整教学模式、注入新内容,才能够与时俱进,让同学们更快速、更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更好地学习这门课。同时鉴于课程的特点,她经常采用双语教学,在同学们能够听懂、接受的情况下采用英语交流,尽量给同学们创造国际交流的环境。课堂上,她还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启发兴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她一再强调,学好这门课最重要的就是转变思维、进入角色,不仅仅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当成企业当事人,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才能收获更多。
  赵老师的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同学、老师以及专家的认可,在2007年天津市精品课评选中,她带领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组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通过了专家评审。赵老师一直谦虚地说,这是整个课程组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完善授课方式的同时,赵老师还意识到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走出去。她曾到美国TennesseeState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为本科生讲授课程《CurrentEconomicProblem》主要涉及亚洲、中国经济问题;为研究生作有关中国经济的讲座,受到师生的欢迎。还曾出访印度、香港理工大学等,与那里的师生交流学习心得等等。她说,能够到国外走一走,不仅是对自己的提高,而让她感触最深的是站在异国的讲台上,能够将中国的教育模式、研究见解、经济社会状况介绍给世界,这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外国高校开设中国经济这门课,邀请我们老师过去讲课,这本身就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一个表现。她很高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同时,她也把自己出访的心得讲给学生听,把不同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带回中国,带回工大,带回我们的课堂。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在出访时她还尽力为学院赢得与国外高校合作的机会,双方互换老师、学生,进行进一步交流,丰富双方教学内容,也给学生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
  从事教学这么多年,赵老师坦言,她也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她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这让她充满活力。课上她是老师,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她希望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还是能力、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互动中,学生很多创造性思维也能给她以启发,学生的反馈能让她意识到社会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她说,跟学生在一起,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因为执着 所以风雨兼程
即使管理工作再忙、授课再紧,赵老师都没有放弃科研,从教学研究到学术研究,她从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从主持完成天津市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 《贸易经济新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北京经济圈中天津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到主持完成《ISO9000:2000在我校贯彻和实施的研究》,赵老师在课改方面作出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同时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例如发表在《外国教育研究》上的《美国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发表在《未来与发展》上的《东西方大学考试方式的对比以及对中国的借鉴》,发表在《中国教育导刊》上的《运用情景教学解决课堂问题的探讨》以及发表在《中国教研交流》上的《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商务能力的若干思考》等等,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
  在学术研究领域,赵老师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主持完成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构建产业运行机制,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主持完成全国艺术科学 “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也多次发表学术论文,例如 《InvestmentintheChineseTextileIndustry:AReviewofthe1996-2000PeriodandaLookattheNextFiveYears》、《TheExportMarketPattern ofChina`s Textiles and apparelin Post-QuotaRegime》以及 《关于渤海经济圈第三产业战略联盟的思考》等等。平时工作没有时间,她就晚上做、周末做,遇到科研难题,她不急不躁,迎难而上。近五年,赵老师已经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类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多项成果被相关部门采纳,其中部分成果已经作为天津市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参考,前市长戴相龙曾做过有关批示。此外,有的成果还获得天津市教委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本人被评为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青年理论家),由她指导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已公开发表论文37篇,其中论文《中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获得2007年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
  赵宏老师始终坚守着那份对科研的执着,因为在她看来,科研是老师提高自己的过程,老师要想给学生最新的知识,首先自己必须时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因为责任 所以全力以赴
五年前,赵老师受聘担任新成立的经济学院院长,面对只有一个本科专业的薄弱基础和同样薄弱的师资队伍,面对市场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以及学校建设以工为主,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定位,她没有退缩、没有怨言,和学院领导班子一起带领大家精诚团结、开拓创新、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胜利。
  为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经济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为了提高学院的师资力量,学院坚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组织教师出国研修、参加学术会议和攻读学位。学院每年选送1-2名教师去国外研修,2-3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多人参加学术会议,目前专任教师中博士(含在读博士)近50%,这与建院初期没有博士的窘况已经大不相同。
  在学生培养方面,经济学院更是常抓不懈。针对经济类专业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的要求,以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建立了一个“需求导向→目标设计→人才输出→信息反馈→目标调整”的动态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改革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还组建了模拟博览会、模拟公司、综合能力开发实验室、模拟银行、经济基础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引进实验设备和软件,开设了“(模拟)交易课”,与企业共同举办“新径杯”国际贸易业务大赛,组织参加全国高校谈判大赛等等,使学院教授的课程由简单的理论讲授逐渐推演为“理论+实验+学习”的课程体系,借助导师制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经济基础和综合能力开发实验室,在第二课堂中进一步启迪思维、拓展知识,锤炼实践和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在赵宏院长这里绝不是一句空话,她对学生的考核也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而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方法,特别是实验部分的考试采取进出口大赛的方式,聘请贸易公司的业务人员组成大课程组,由其现场出题、评判和讲解。此大赛已经进行了4届,使学生接触到了贸易公司的真实单据,最大限度地与真实业务接轨,增强了感性认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今的经济学院已不再是懵懂的探路者,各项管理工作努力按ISO9000国际标准运行,并于2004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通过普通高等院校ISO9000教学管理与服务的质量体系的国际认证。荣誉是付出的见证,更是对未来的一种鼓励,赵宏院长丝毫没有松懈,而是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力求更好。
  看到赵宏院长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我们才真正读懂“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重量;看到赵宏院长办公室“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为努力实现全国工科院校经济学科前列目标而奋斗”的横幅,我们才真正理解这个女院长身上的责任;但她的一句“除了努力我别无选择”让我们不禁佩服她的韧性,一个“顺其自然”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赵宏院长的谦和与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