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功 是 起 点 而 不 是 终 点———访第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李晓琳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另类或者孤傲,毕竟,有韩寒等人的“榜样”在前头。但是,获得第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李晓琳同学却并非如此。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爱读书的女孩。
李晓琳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她的父亲爱看书,但如果你认为这就造就了爱读书的李晓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从小时候到现在,她对父亲所喜爱的那些书籍向来是敬而远之的。小时候,她不过是读过几本安徒生、郑渊洁以及孙幼军的童话,那时候,童话世界的天真、纯净与无羁的想象力深深打动着她,但在她心里,她还不懂得文学于她的意义。
李晓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着文学上的天赋是在小学三年级。有一次,她去青岛旅游,在青岛海边的碧海蓝天中,她领略到自然的魅力,而写下了她的第一篇文章《大海》。没想到那篇文章交给老师看后,老师根本不相信是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作品,经过多番解释,老师才认同了她傲人的天赋。正巧那时有一个作文大赛,老师便推荐了她的那篇文章,没想到,那篇她现在看来单纯幼稚的文章居然在那次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那时候,在许多人眼里,她已经是一个小才女,一个未来会成为大作家的人,然而李晓琳自己却从未那样想过,那次获奖对于那时的她而言,不过是让她知道了自己还能写出让人欣赏的文章,不过是让她在心里想着:原来我在文学上还有点天赋。仅此而已。在以后的岁月里,她并未显露出与别人的不同,一直就像一个最普通的学生一样继续学习。
上初中后,李晓林开始大量读书,那时候班级里喜欢读书的人很多,大家都交换看自己手里的书,大多是些外国名著,像《简·爱》、《欧也妮·葛朗台》之类,长期与外国文学的接触让她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但同时,对中国文学较少的接触,让她觉得有时语言显得匮乏,这是她如今仍在努力弥补的。
经过高中繁重的学习生活后,2007年9月,李晓琳进入了我校学习,大学的学习环境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写作。渐渐地,她的文章被同学接受,被老师赞赏,她在所在的学院已小有才名,然而她从未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对于别人的赞赏,她常常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
2008年11月,她寄出了自己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两篇作品。不久,《萌芽》杂志社的编辑给他发来了短信,告知她的一篇文章被《萌芽》杂志采用了。然而,对于能否进入第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并没有明确答复。这让她既欣喜又忐忑,喜的是自己的文章可以在《萌芽》上公开发表了,忧的是对自己能否进入第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没有半点把握,毕竟是全国性的比赛,参赛者中卧虎藏龙,而出线的名额是那么少。
焦急的等待后,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的名单终于公布出来了,而李晓琳,赫然在列,她是吉林省唯一一个进入C组复赛的选手。
2008年岁末,李晓琳到了大赛复赛的比赛地———上海。满怀着对于张爱玲笔下的上海的期待,她走下了火车。虽然上海的繁华让她惊叹不已,但在参赛的那些天,她的心情一直是压抑的,这显然影响了她在比赛中的发挥。赛后,她根本对自己能够获奖不抱半点希望。然而,比赛结束的第三天,比赛结果出来了,她是C组四个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之一,在得知自己获得了一等奖的那一刻,她惊喜万分,忽然觉得自己多年的努力有了回报,被人认可的喜悦充溢了她的心灵。然而,在颁奖现场,她的前辈———张悦然出场的情景却让她深受震撼。在张悦然出场的一瞬间,几乎所有人都一拥而上,将她围在了中间,向她讨要签名。这样的情景让李晓琳想到了历届许许多多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选手,他们现在在哪里?除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几人外还有谁被人们记得,又有几个人还在自己的文学路上努力地耕耘?那一刻,李晓琳默默地告诉自己:“获奖是起点而绝不是努力的终点。”
获奖后,李晓琳的生活依然像以前一样平淡,但有许多编辑开始向她约稿,然而她却从未放松过自己,从未懈怠过。她清楚地认识到:获奖,不过是对她以前努力的认可,并不能决定她以后的成就。她说:“通过新概念作文大赛,许许多多的机会一拥而来,但真正能抓住机会的人并不多。那些在获奖后不久就再也不被人记起的人有太多太多,而真正能抓住机会的永远是那些心态平和并不断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