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清明时节“语”纷纷


  编者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当你在充分享受这个假日时,是否意识到清明节的人文意蕴,是否意识到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呢?本期《文艺沙龙》,让我们一起于暮春之月,共话清明。
主持人:翁纯泰记 者:许静文 张亚芳嘉 宾:文史学院老师 李云安 周淑蓉学 生:李 莉
主持人:清明节与许多传统节日一样是我国农耕时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节日。您能为我们简单地讲述一下一些和清明节有关的风俗和文化吗?
  李老师: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唯一节日,又气候宜人春色满目,故民间活动非常丰富。清明节主要源于2600多年前的介子推,约形成于汉代,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文人、民众的深情附会,皇帝、各级官员的以俗入礼和带头参与为清明节的定型为风俗的丰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除扫墓祭祖外,还有戴柳、踏青、荡秋千等。我国关于清明的诗歌、文献也是卷帙浩繁,像经常被大家所吟诵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
  主持人: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但是祭祖常常伴随着一些烧纸钱,挂山之类的活动,怎么看待这种行为?这算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吗?
  周老师:我认为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烧纸钱在以前确实带有一定的向死去的亲人提供冥界钱财的意思在里面,从这个角度而言,它确实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另一方面,烧纸钱,挂山纸,放鞭炮等等行为更多的是带着某种仪式和程序,而应当视为一种礼仪的范畴。所以,我们不妨宽容对待。
  李 莉:在我的故乡山西,每逢清明时节,身在他方的子女都会返乡给去世的祖辈挂坟,上香以及烧纸钱。这是一种在乡村里承继多年的传统,因为我们家乡的世世辈辈坚信去世的亲人能在天堂保佑我们的平安和富裕。我认为这中间可能带有很多封建思想,但是它却是积极美好的,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主持人:清明节被列为法定假日,除了保护国家非物质遗产,是否还有别的意义?比如经济、旅游等。
  李 莉:中国自古就很重视孝道,我觉得清明节被列为法定假日也是一种深化我国孝道文化的良好举措。
  周老师: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满足基本的住房衣物吃饭等需要之外,人们必然还会提出更高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那么外出旅行就是属于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国家将清明节纳入法定假日,必然对旅游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我想这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主持人:现在流行网上祭祖,您如何看待传统节日和时代潮流以及现代化元素相结合的新形式?这种行为是否破坏了传统节日传统仪式的美感?
  李老师:现在的扫墓形式趋向多元化,而网上祭扫只不过是现代祭扫的一种特定方式,是时代进步的表现,祭扫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慰藉。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是提倡人们亲自去扫墓,毕竟有些东西你必须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的到。
  李 莉: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新的形式,它更多的体现的是网络的商业利益,以及一些网民的娱乐心理,把本应该严肃庄重的礼仪、道义娱乐化了。
  周老师:我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只要这种网络祭祖不违背国家法律和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因为传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审美观,传统的审美对象,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起来,并且还会更加丰富更加多样,那么我们评价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不妨多视角加以审视,对审美的东西同样如此。我认为网上祭祖也不妨这样看待。
  主持人:我们应该怎么过好清明节这个节日呢?今年的清明节您是怎样来安排这个假期的呢?
  周老师:我认为过清明节不要太拘泥于清明节的一个形式,只要我们内心存在着对逝去亲友的怀念和尊敬,那么我们何必非要恪守传统清明活动的内容呢?而且清明节也是一年中气候条件最怡人的季节,人们在缅怀亲人的同时,也可以外出郊游踏青,开展一些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除了祭祖之外,我家今年也有外出踏青的打算。
  主持人:刚刚过去不久的愚人节受到很多年轻朋友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也都爱过洋节,尤其是圣诞节,母亲节等。有调查显示,大多数公民要求我国有自己的母亲节,您觉得我们在重视传统节日的同时,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对待西方节日呢?
  李 莉:我觉得如果把中西方的节日完全隔离开,关上门各自过各自的,那是一种世界文化的悲哀,文化不仅要存异,更要融合,但是在对待西方的节日上要坚持适度原则。
  周老师:我觉得每个国家的节日都与它特定的文化氛围有关,相同的文化,相同的宗教等产生相同的节日,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是一个文化极其久远,也是一个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国家。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对西方的优秀文化不妨采取宽和理性的态度。西方的节日是西方文化氛围下的产物,只要它们不违背我们的公序良俗,那我们也无需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