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杜公祠—诗圣杜甫在城南





  杜公祠在樊川韦曲东南少陵原畔,紧连着杨虎城将军陵园。据说唐代杜甫在此地居住过,明朝人们创建杜公祠。明代“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有《杜曲谒子美先生祠》诗:城南韦杜潏川滨,工部千秋庙貌新。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少陵原上花含泪,皇子陂前鸟弄音。稷契平生空自许,谁知词客有经纶。
  是说潏水流过的樊川,古代有韦、杜两大贵族家族。千百年后,杜工部(杜甫)的祠庙和塑像新修。杜甫的诗歌是诗史,真实的反映了历史。他的诗继承了《诗经》周南、召南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将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及“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化用为“少陵原上花含泪,皇子陂前鸟弄音。”杜甫曾自比后稷、契等贤相,希望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但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杜公祠背靠高原,下临樊川,门楼不大,进院则有盘曲的古槐,参天的古柏。绿树葱茏,环境清幽。正面有享殿三间,内有杜甫塑像。殿旁有石碑几座。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在长安足迹图》等。厢房有“三吏”、“三别”的雕塑像及图画等。
  杜甫(712———770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誉称为“诗圣”。天宝六载(747年)杜甫35岁,唐玄宗下令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来京考试,量才录用,杜甫等许多人来长安,他以为凭才能一定能考中。谁知奸相李林甫搞了一个政治骗局,不录取一个人,向唐玄宗报告说:“在野的没有一个人才。”杜甫由此陷入痛苦和悲愤中。他无生活来源,就住在城南的樊川韦曲。他的远祖杜预是京兆杜陵人,因此他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杜陵狂客”,常在韦曲、何将军山林(在今何家营)、皇子陂等地活动。公元753年初夏,他与郑虔同游何将军山林,并写了《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记述此行。两人骑马西行,“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南塘在韦曲南边,第五是复姓,第五桥在韦曲西边大学城。他望见山林竹园,流水环绕。赞山下潭水之大,叹坡上树林葱茏。这里的山川草树,竹篱茅舍,朝霞映射,野鹤飞翔,这些使他陶醉,决心居住,不愿离开。
  公元754年春天,他写了《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二写到: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
  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此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韦曲美丽的春光。垂杨丛树中,坐落着郊野的寺院。渠水潺潺,春天的田畦纵横。美花映衬着新竹,好鸟眷恋着树林。在城里官场烦劳,容易使人衰老。有谁能够与郑驸马在此地悠闲地游玩到傍晚呢?表现他热爱农村,想久居此地,不愿离去的心情。
  关于杜甫在长安南郊(今樊川一带)的居处,他的诗中多次提到。在《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中说:“杜陵斜晚照,潏水带寒淤。”写汉宣帝杜陵(在樊川东北)斜阳西下,潏河水如带,寒冷的水边有淤积泥沙。在《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中写到:“吊影夔府僻,回肠杜曲煎。”写他在三峡的夔州,地偏僻而人孤独,想到杜曲的田产故居,感到痛苦。他在《九日五首》之四中写:“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原。”写九月九日,在自己故居樊川赏菊花,登在高原,看到明净的浐河。他在《曲江三章章五句》中写:“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杜甫来长安多年,想从政已不可能,无法治理社会,只好住在农村。杜曲有他的土地田产,这里已接近南山了。这些都说明他曾住在这里。他在《夏日李公见访》诗中写道: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
  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舍颇淳朴,所愿亦易求。
  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
  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
  苦遭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水花晚色静,庶足充淹留。
  预恐樽中尽,更起为君谋。
  李公即李炎,任太子家令。开头四句写夏末,李炎来杜甫家,他住在村堡,距南城楼门不远,应在今樊川。接着六句写此地民风淳朴,他和邻居关系好,需要什么可以向他们讨要,要酒就从墙上递来。下边六句写凉风吹来,甚感舒适,鸟叫蝉鸣,情景很美。最后四句写饮到傍晚,希望留客人,他怕酒喝完,先去找酒。从以上可以看出他在此地的生活情况,而他的诗使此地的知名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