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浅析中学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历史知识充满爱国主义内容,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师应该探索的课题。
  一、以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一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原动力。
  无论是在和平统—时期,还是在战争离乱的年代,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与交往始终没有中断,而且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融合的趋势。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现阶段,我国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和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同时,一部中国古代文化史,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勇气。我们祖先创造的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自豪爱国主义情感的源泉。
  中国古代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过千百年的积淀、继承和发展,使中国古代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古代传统科技领域,如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长时间的保持着一系列“世界之最”:早在商周时期就留下世界最早的彗星观测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则更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做出的贡献。
  二、以近代中国的爱国传统和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民族耻辱。危机感和紧迫感使近代贤达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先后经历了由“日本式”的改良立宪道路到“美国式”的革命共和道路再到“俄国式”的城市夺权道路的选择,但都遭到失败;最后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在这一曲折探索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再现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以增强学生为祖国建设而刻苦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化学生,还要用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反面教材教育学生。如讲“南京大屠杀”时,展现历史图片给予学生的震撼决不是教师能够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在充分揭露、痛斥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血腥暴行之后,还要联系现实指出近些年来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幽灵仍在徘徊,否认南京大屠杀,妄图为当年日本帝国主义洗刷罪行;并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同样,面对着圆明园曾经的金碧辉煌与现实中的残垣断壁,每个中国人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与自尊心,这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们只有将中国近代屈辱、抗争与探索有机组合起来,进行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学生克服自卑感,摒弃复仇欲,从而产生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求是精神和强烈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主义责任感。
  三、以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如果说战争年代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而投身到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的改革者们,才堪称当今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不是闭关自守,封闭只能导致落后挨打。改革开放与爱国主义是统一的,改革开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民族前途的命运所系。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清除阻碍社会发展的陈旧过时的体制和观念,充分吸收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走向小康。要求学生亲身体会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家庭生活质量的变化,以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政治经济发展前途的关心,增强历史使命感,把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志,效国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