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只比学生大 岁”



“80后”教师为学生解答疑




  核心提示:“80后”,指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曾几何时,人们为“80后”这一代人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娇生惯养、不负责任。然而不知不觉,大人眼中的这一代孩子已经长大,并开始成为各行各业的新生力量,其中也包括走上讲坛的 “80后”教师。每年我院新吸纳的教师有不少是“80后”。有位年轻老师甚至以 “我只比学生大5岁”自嘲。他们以青春的风采、亲切随和的态度、平等民主的方式赢得了比自己更年轻的学生们的心。在年长的教育工作者眼中,80后老师具有起点高、精力充沛、掌握新事物的速度快、与学生容易沟通等优点,同时也应当加强学习、积累,毕竟教书育人是没有止境的。
游戏进课堂
信息科学技术系的张盈老师,出生于1981年。在《网络营销》这一科目中,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网络营销的流程,几乎每节课她都会设计让学生参与的游戏环节,期末考试的题目也只有一条:设计和推广手机游戏。同学们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非常感兴趣,课堂效果也相当不错。对此,张盈有自己的看法:“我刚离开学校不久,知道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了,以游戏带动教学,多和学生互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据了解,“80后”的老师一般都会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用画面和音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上课使用的辅助教材和案例也相对新颖时尚,也不介意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另类看法”。
  热烈的讨论、专业角色扮演、激情的演讲、精彩的PPT演示,各式各样创新的教学模式完全脱离了过去循规蹈矩的刻板上课模式。与手执教科书一词一句的分析相比,“80后”教师更愿意以自己独特的创新教学法去让学生领会教科书上枯燥的内容。大部分同学表示更容易接受创新的教学方法,这更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是在评教过程中,“80后”老师的课容易出现“叫座不叫好”的情况———虽然热闹,但是忽略了教学中某些必要的环节,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上QQ找我
“同学,你的回答真是雷倒我们了!”还在为自己愚蠢的回答困窘的同学立刻被老师的一席话逗乐了。“雷、晕、汗、囧”等被认为是新一代最受欢迎的网络语言,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中。“80后”教师会在课堂上不拘一格地使用这类词语以活跃气氛,同时受到同学们的青睐。
  除了网络新语,“QQ”、“飞信”和“MSN”等聊天工具也日益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有些老师的聊天群里有一大串班级的名字,在有人提问的时候,一堆头像不停闪烁,非常壮观。据调查,“80后”老师一般都会接受邀请加入班级的聊天群里,并在群里答复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管理系辅导员钱科宝则利用业余时间经营了一个 “博客”网站,在上面发布通知和进行学生管理。学生能通过博客及时了解有关通知、选课、课外活动等信息,节省了传达时间,提高了效率,避免了错误或者不实的传达。
  “80后”的老师有朝气、有活力,他们在行为、思想方式上与学生有共通性。他们能听懂学生们说的“网络语言”和“流行语”,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同时,思想和行为的活跃,使80年代后教师在工作方面有许多大胆的创新。他们的措施往往更接近学生的特点,譬如建立QQ群回答问题,采用飞信和博客进行班级管理。这样,“80后”教师更容易融入学生圈,能够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
他们在进步
督导何重仁和教务处负责评教的刘气清老师均是从教时间超过30年的老教师。
  说起“80后”老师,他们认为这是学院教师队伍中最具活力的 “生力军”。他们认为,“知识面广而深,专业基础扎实、能够自如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朝气,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沟通渠道多、障碍少等都是“80后”老师的优点。但是“80后”教师也有他们的不足,比如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学经验不丰富等,这些都有待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慢慢积累。
  何重仁认为,老师的成长过程一般会经历适应阶段、调整阶段和创造阶段。“80后”老师一般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大多数处于适应期。适应期间,教师容易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不够熟悉教材,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课件设计、表达手段等有时候还欠缺火候。何重仁表示,对大多数适应期的教师来说,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知识的增加,适应阶段的障碍会很快结束,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体验到教学的愉悦。
  由于“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特有的任性和娇惯可能使他们在包容、关怀、忍耐方面稍微不足。这在“80后”老师身上,则表现为浮躁和缺乏耐心。刘气清说:“浮躁是年轻的特性,本来不是什么问题。但是作为老师,要能沉下心来,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专业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耐心则是一个老师必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