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人在大三,你准备好了吗■专家建议


  进入大三,站在考研深造、考公务员、出国留学、工作立业的四岔口,应当何去何从,应当如何打点好自己的心理背囊,轻快上路?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周少贤。
  直击抉择 追本溯源“天涯问答”上给“自我认同”作了这样的定义: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从而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周少贤认为,整个大学大家都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中,之所以大三在大学阶段较为特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认同意识最为强烈。
  她说,“自我认同类型有三类:第一种是自我认同感很高,将自己看得尤为优秀;第二种自我认同感尤其低,甚至自卑;最后一种是自我认同感很矛盾,不肯定自己优秀,更不承认自己不优秀,总是来回摇摆。”
  现实生活中,最后一类的学生较多,他们可能在某些事情上觉得自己很聪明或者很笨,在某些行为上觉得很差或者很卓越,类似这些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我印象和经验,日积月累就成为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就造成了他们摇摆不定的自我认同感。
  而大三学生中,面临不同选择而犹豫不觉者多半是源于对自己定位不清,周少贤说:
  “多种选择带来的矛盾,让很多同学左右为难。看似艰难的选择反映的是同学自己内心的混乱和信心的不足,考研可能胜算不够,求职可能难以中意,而这种不自信又进一步加大了压力,因而焦虑水平增高。”
  勇于面对 学会取舍面对为难的选择,周少贤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消解冲突”。她说,“考研,工作等选择的确存在一定冲突,但不是不能调和,比如,同学可以利用考研后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找工作中,因为很少有同学能够在春节前就稳定了自己的工作,而这一时期理所应当成为找工作的大好时期。”
  “同学们要尽可能地减缓压力,排遣焦虑。”在此,周少贤推荐了一个美国 心理学家广泛使用的一种减压技术———眼球移动术,具体方法是:集中思想于你感到有压力的事,直到你认为你的忧虑程度达到6度以上 (完全无法忍受的情况为10度),然后,保持头部竖直不动,飞快地在左右两个物体之间转动眼球25次。然后,再评估一下你的压力程度,它至少下降了两度;再重复一次眼球运动,直到压力不再影响你的正常工作为止。专家们讲,眼球运动能减压的原理到现在也没有弄清,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做一次这样的运动,减压效果就会增强一番,有需要的同学不妨一试。
  第二个建议是 “学会自我接纳”。周少贤说,“自我定位不清的同学往往表现为对自己不喜欢,其实这是不应该的,不管长处还是短处,我们都应该肯定它是自己的一部分,学会接纳自己才能树立自信。”的确,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也包容自己的缺点,而不是一味逃避或自我谴责,接受自己真正的样子,才能增加胜利的把握。
  第三个建议是“学会取舍”。周少贤告诫大三学生,“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得失心不能太重。”
  第四个建议是“给自己找事做,尽量充实自己”。进入大三后,课程减少,很多学生无事可做,选择的现实一时难以临近,于是出现大学的“空档期”,有学生戏称“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周少贤建议,这类同学不要荒废了时间,要根据专业内容尽可能多涉猎知识,“学什么有没有用,不是一时就能看出来的,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远比空想问题来得实在。”
  第五个建议是 “要有承受失败的能力,勇于面对。”选择了远方,也就选择了风雨,选择了梦想,也就选择了承担,周少贤说,“其实这里所说的失败是宽泛定义上的失败,因为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不会完全契合自己的期待。很多同学选择了方向后,往往还没等挑战开始,就已经担心失败的来临。”
  由表及里 “两个”分开很多时候,我们的困境源于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往往被表面现象迷惑,或是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和压力,或是认知有误,不知如何解决。因此,周少贤建议做到“两个”分开。
  第一,把问题和自己分开。古语常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看问题也一样,有时跳出自我,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原来的问题,会比将自己纠缠于其中好得多。周少贤说,“要把自己和问题要分开,这样,当问题来临时会尽可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宁静,很多的失败都是由于问题来临后内心过于慌乱,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
  第二,把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和父母的爱分开。父母这一代经历了欲求的严重缺失,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非常普遍,有时,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取得何种成果,与父母的期待相比,都只能得到“还要更好”的评价。于是,无形中形成了自己无论如何都“还不够好”的自我评价。周少贤介绍说,“其实,父母跟我们的经历不同,我们应该做的是和父母一起面对,学会与父母沟通。”
  最后,周少贤说,在大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是人生的每个阶段,困扰我们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的内心。因此,我们相信,只要端正心态,装备好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每个正在经历大三和将要经历大三的人都将完成顺利过渡,收获大学乃至人生的胜利选择。(文/记者张哲伟 乐绍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