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引路定点扶贫成效显著我院定点扶贫工作被授予2008年度全省定点扶贫工作一等奖
2008年,川北医学院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光荣的使命感,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近日被四川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2008年度全省定点扶贫工作一等奖”。
科学引导,产业扶贫促增收。川北医学院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引导,推进产业扶贫。指导营山县永兴村扩大果蔬产业规模,建立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700亩,实现蔬菜总产值260万元,人平均收入1500多元;引导扩大雏鸭孵抱和种鸡鸭经营规模,全年水禽出栏10万只;引导开展塘堰工程养鱼和稻田养鱼,全村养鱼面积300亩,年产值达40万元;引导群众种植优势水稻1000亩,推广面达100%;推广杂糯间栽新技术200亩,增收10万元;引导群众办永兴园艺场,年营业收入10多万元,获纯利润5万元以上;引导建起农家乐12家,成为营山县庭院文化的样板村之一。
优势攻坚,医疗队伍上水平。川北医学院发挥医疗优势,全年共邀请5名营山县的医生到医学院进修,在营山县双流镇中心卫生院挂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技术指导医院”,向双流镇中心卫生院捐赠价值4万元的药品,向永兴村卫生院捐赠价值6000元的药品,并定期向卫生院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承诺在人员培训、医疗技术等方面进行长期支持。为切实解决就医难的问题,学院还派出专家教授在营山县绥山广场开展义诊,现场诊治、咨询群众1000余人次,并积极与营山县人民医院合作,将营山县人民医院建成“川北医学院实习医院”,定期派专家教授进行业务培训和学术讲解。
科学帮扶,留守儿童受关爱。川北医学院积极组织师生到营山县开展帮扶活动,调查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况,建立“爱心图书角”,向永兴村孤儿邓蓉捐赠2300元现金,为10多位贫困留守儿童赠送10余套书和价值2100余元的文具,并建立起营山县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长效机制,组织大学生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长期关爱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
扶贫济困,人民群众得实惠。川北医学院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建立起扶贫济困制度,使广大教职员工意识到扶贫济困是自己的应尽之责。2008年,学院共捐款捐物折资人民币共12万元左右,用于帮助营山县特困学生、特困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积极参与丰产乡永兴村两委活动室建设,向活动室捐赠1000册图书,1万元现金,价值2万余元的电脑、电视机和音响设备。并在该村建立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
科学建制,基层党建见成效。川北医学院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保证“有人管事”,加大永兴村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抓好“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市场经济知识、现代农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同时,协助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理事”,逐步完善党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进一步规范村 “两委”工作,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通过科学建制,基层党建工作见成效,43户农民脱贫致富,村党支部被上级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荣获市、县、乡各种荣誉80多项。
科学谋划,建立扶贫新机制。2009年,川北医学院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谋划,探索建立定点扶贫新机制。一是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突破口,选派学院教师、医生及高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一次深入基层医院实习,初步形成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构建群众健康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定点扶贫工作管理,不断完善定点扶贫工作制度;三是积极探索新的对口帮扶方式,拓展帮扶领域,扩大帮扶规模,提高帮扶水平,逐步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四是继续组织学生到营山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精神资助为主的“健康童年”活动,开展资助贫困儿童、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