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学问
读书的意义
人为什么读书?小时候只知道,读书是为了考好成绩,上大学,将来有好工作,过上好生活。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很浅层次的意义。
书是道德的载体,读书所赋予的真正意义有三个层次:第一,读书是为了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完善人的德性,学会做人;第二,读书是为了增长人的知识,提高本领技能,学会做事;第三,读书是为了通情达理,提高处世艺术,学会生活。这三点,可以说是读书的全部意义,也是读书的最终目的。一、读书完善德性读书学习是修身养性之道,是提高素质、升华境界的重要途径。我们重视读书学习,加强自身修炼,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德是立身之本,为政之要。古人说:“人可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还说:“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做人要讲人道,做官要讲官德,德为官之魂,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名声降。一个人的道德素养高低与学识深浅紧密联系。因此说,作为共产党人,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掌有一定权力的领导者,必须重视读书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做到见贤思齐,确立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使正气获得坚固的基础,砥砺自己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成为一个富有道德的优秀公务员。
读书使人优秀。高尔基说:“学问改变气质”。读书是气质精神永葆青春的源泉。当我们专心致志地读一本好书时,就是在聆听高贵灵魂的教诲,不由自主地谦逊和振奋。当你把书中的聪慧加以自己的理解之后,就会感受到道德思想的精妙,这样,长年累月的文化积淀,无形中使人走入道德高地。二、读书增长智慧智是为人立世之道,辩人决事之能。大智非学不成,大才唯学所成。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面对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改革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努力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读书学习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新知识,提高素养,通过学习,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使自己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准,从而更好地谋划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措施,增强工作本领。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心灵和上下古人、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读书使人眼界开阔,丰富感情,扩展心胸,增添新的感受和思考,拓展生存的精神空间,带我们去寻找心灵的家园,去追求人生的终极价值,去叩寻真善美的真谛。这是读书最大的意义。也是读书人宁愿节衣缩食,却爱书如命,嗜书成癖的乐趣所在。三、读书提升生活汪道涵有句名言:“读书就是生活。”这一名言,堪称其人生经历和言行风范的传神写照,也道出了提升人生素质,塑造人格魅力的重要规律。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人的一项基础建设,是美化生活的原地。
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生活的实践。读书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高品味的生活。独处一隅,倾心研读,远离声色犬马,澹泊中折射出一个人高尚的道德追求,美好的生活向往,宁静中体现出一个人的高洁品质。读书的过程就是培养道德的过程,也是美化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一本好书不仅馆藏着作者理论文化上的探索,而且也体现其道德生活的选择。
正如雨果所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是滋补光明的养料。”只要孜孜不倦的苦读,就能找到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源泉,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读书是一种生活需要,是生活中必要的精神给养,就像吃饭、睡觉、性欲一样,读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是不需要接受任何“劝谕”而去读书的。因为他需要读书,就像需要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四、读书有益健康读书有益健康,这是不争的事实。孔子说:“仁者寿”。东汉思想家荀悦在解释“仁者寿”时写道:“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征不至,而休嘉集之,寿之术也”。就是说,仁者,按照客观规律做人做事,不伤天害理,不损人利己,公道正义,自然灾祸不至,幸福长寿。读书人明德养性,是必然会得到这一福份的。
读书必须心静,心静,则抛却杂念,潜心钻研,最终寻得道理透彻,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物我两忘,心静如水,人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远离疾病的浸袭。读书用脑,不易老化,读到妙处,开心快乐。刘向说:“书犹药也”,正是这个道理。
古人说:“养心莫如寡欲,至乐莫如读书”。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科学研究证明,经常读书学习的人,不仅知书达理,而且脑力衰退慢,心态也好。书中自有人生乐,书读得越多,我们与社会、与世界就越接近,生活得就越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