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有一种材料可以屏蔽掉99.7%的紫外线,防晒指数达50以上;它还具有抗静电、防辐射等功能,将之制成衣服,既轻薄又舒适;同时它还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电子等领域———这种材料就是功能杂化材料。我校副校长朱美芳教授及团队多年来潜心于功能杂化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终于攻克了该材料的设计、组装及应用等关键技术,填补了杂化材料在功能纤维应用领域研究的空白,一举摘得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1>2纳米和杂化都是眼下科学界的“时尚宠儿”,谁占据了这一前沿阵地,谁就在相应领域掌握了优先发展的主动权。我国化纤产量虽连续11年居世界之首,但纤维功能性、差别化率却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作为以材料等学科见长的国家重点院校,我们拥有纤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有责任寻求突破。”朱美芳教授如是说。
自2000年起,朱美芳教授就开始领衔团队在功能杂化材料领域苦苦求索。通过大胆设计、组装,最终让不同材料在纳米的微观世界中 “变身”为新的杂化材料。采用新的杂化材料加工出来的纤维不仅在功能上更加强大、多元,产品附加值提升了近两倍,而且材料的使用量降低了80%,工艺流程也由原来的三步缩为现在的两步,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填补了功能纤维杂化领域的国内空白。这一项目成果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目前已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全国10多个省市的4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其中4家企业还成为了省、市高新技术企业。
“科学研究要注重前沿性、应用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前沿性与应用性要求我们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不可偏废,这就是1+1>2的效应,这样的研究才能体现出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包容性,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我们的研究能从一个领域延伸应用到其他领域,这样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联动作用。而可持续性是指,我们研发新材料时要尽可能贯穿环保的思想和节能减排的理念,利于成果的可持续应用。”朱美芳教授说,“这是我们团队在常年科研实践中的共识,我们将在功能杂化材料领域继续探索下去,希望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志同道合”的团队是关键迄今为止,功能杂化材料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15项,授权6项。所有关键技术都是朱美芳和她的项目团队成员独立开发的,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评选专家对该项目成果的评价是“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学校依托该项目及其研究成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纳米纤维与杂化材料”博士点,目前已培养博士10余人。
面对荣誉与赞美,朱教授却是淡然一笑,“天上从来都不会掉馅饼,项目最终能取得突破,靠的是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与付出……”
下工厂,进车间,在生产一线一呆就是一个月,遇到难题通宵达旦地守在机器旁,这些对于项目团队来说,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采访中,朱教授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件事:为了让纤维材料的颜色由深色转为白色,以具备更好的防护性能,项目团队反复做了无数次实验,但整整几月下来效果都不理想,小组负责人孙老师几乎丧失了信心,“项目可能做不下去了”。当他沮丧地在研讨会上说出这句话时,朱教授也是焦急万分。“理论上可以做到的,一定还是工艺环节上出了差错,我们不能服输,不能放弃!”正是凭着这份坚持,朱教授与团队成员们又一起来到了现场,一道道工序地仔细检查,纤维材料终于换上了一袭洁白的新装。“大家能克服那么多困难坚持下来,关键还在于都很热爱事业,想做事……”按朱美芳自己的话说,他们这叫“志同道合”。“一个好的科研项目自然会吸引有学术兴趣的老师同学,如果每个成员都能各展所长,再加上团队有通畅的沟通机制和公平的激励机制,‘物’就会尽其用,‘人’就会尽其才。”
“科研最终要为培养人服务”
“校长、教授、老师,您在工作中最喜欢别人怎么叫您?”面对记者的提问,朱美芳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师”。“一位好的老师会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在朱美芳自己的求学经历中,孙桐、唐志廉、陈彦模等老一辈专家们给了她很多帮助。而今自己当了二十多年的“教书匠”,她说,也要像当年恩师对待她那样用心培育学生。
功能杂化材料项目团队目前有20多名教师,5名博士生,12名硕士生,还有10余名本科生,师生学科背景横跨材料、化学、机械、物理、工程等多个领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研实践能让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能力,科研最终要为培养人服务……”这是课题组培养学生的一贯原则。团队里,师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组员们每天都会碰面,每个星期还会组织一起交流。不管多忙,朱美芳总会抽时间去听小组交流,而她自己则尽量少说话,多倾听。在这样一种完全让学生自己做主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们的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不仅研究生,就连本科生也开始主动要求上台作陈述报告了。“我常对学生们说,来校学习不仅是为了文凭,为了找工作,还应对自己有点要求,要了解社会,能用自己所学贡献社会”。如今,学生们在与企业、研究单位、国外大学等的合作实践中也越来越成熟。
“我特别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谈起团队里学生们的成长故事,朱美芳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值得老师学习……”她还说,在功能杂化材料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不少研究思路是由学生们先提出来的,教学相长也是成就一个出色项目团队的“法宝”。
采访结束时,已是万家灯火。而这样忙碌的场景,在朱美芳教授的记忆中已数不清了。以学者之心做科研,以园丁之情育桃李,或许,对在科研、教育园地耕耘二十多载的朱美芳教授而言,生命就是因这样的忙碌而充实,也因这样的充实而格外绚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