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人的生存之道
———读王瑜卿的《哲学引论》苗雨时
学哲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哲学。尤其是现代人学现代哲学,更应明白现代哲学的要义。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呢?人们自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阐释和解答,但无论如何多样,都不能离开哲学的中心主体———人的生存。人被抛到世界上来,处于一派虚无迷茫的境地。人作为存在,为什么活着,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多种哲学的思考和探索,紧紧围绕这一人类的根本命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法则大行其事,人被推向灵肉分裂的状态,人的魂魄犹如无根的浮萍,四方游荡,无家可归。如果说“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那么现今人类的“返乡”情结,则更是现代人皈依精神家园的一种强烈诉求。而“精神家园”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就在你“返乡”的不懈追寻的途程中,就在你敞开全部感官,让灵魂呼应世界万物的日常生活的律动里,……为了使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哲学自身就应该具有历史反思的力量和现实批判的锋芒。
反思有两个层面:物质的,精神的。其本质是以历史的自我唤醒现实的自我。它可以使人的认知正本清源,刨根问底,可以帮助人超越世俗的功利境界,去最大限度地接近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世界。批判就是对现世流行的东西,加以理性的审视和检验,对既成的、僵化的、教条的观念,进行破除,从而使人的生存永远保持不息的生机和活力。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名言道出了人作为有限的存在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摆脱的困境。俗语云:“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尤其是现今时代,竞争的压力,物化的逼迫,感性与理性的裂变,道德与利欲的冲突,人常处于两难境地。甚至可以说,“烦”与“畏”是人生无奈的一种难逃的宿命。那么,人生存的意义何在?哲学认为,就在于对命运的不屈的抗争中。诗人顾城在其诗作《一代人》中这样喝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信念和意志,永远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人生就是不断的选择,以及选择后的责任担当,既已选择,便无愧无悔。中外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他们充满自信的人生之路,都为我们确立了标的和榜样。
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意识,有个性和独立性。哲学所要寻绎的就是人生的样态、气质和精神境界。这是哲学的最高目的。人生境界也即是哲学境界。那么,这种境界应是什么样的呢?一般来讲是智慧、自由、从容、豁达,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懂得感恩的自在和谐的生存方式,实质上是人的生命本真的澄明与敞亮。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就是置身于社会与自然中的道德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及在一切行为和活动中的自我确证和自我实现。其终极目标,是马克思所说的“实现人的完善与完美”。
以上就是王瑜卿先生的《哲学引论》的整体思路和大致框架。这部书是2006年作为河北省教育厅出版基金资助的学术著作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由于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努力,这部哲学著作在表现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呈现出如下特点:
其一是以马克思哲学为基准,熔古今中外哲学于一炉,致力于经典哲学的现代演绎,并在通俗易解的追求中葆有较为深湛的学理性。它是一部普及性的哲学读物,但却没有为普及而普及的浅显,而是于通晓中几乎深藏了所有哲学的奥义。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浅近而深远,为一般普及读物所不及。
其二是示例丰盈而生动。结合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现象,乃至文学人物、古典诗词,讲解深奥的人生哲理,让理论联系实际,把感性与理性有机融汇,使这部哲学著作不致流于抽象的说教,而是以事明理,内容充实,从而极大地扩张了哲学的历史与现实的意涵。
其三是表述话语的文学色彩。那些摘引诗句的意象化的标题,那些舒卷自如的行文风格,那种丰沛葱茏的文气,都表明作者独特的写作姿态。真正的哲学从来不是冷冰冰的东西,它必须是哲学家从生存境遇、生命感受中升华、凝结而成的思想。文学色彩所透露的,正是作者从事创作中奔涌的生命激情。
总之,《哲学引论》是一部很好的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哲学著作,希望同学们课外找来读一读,它可以把你引向纯真、自立、尊严、成熟,使你青春永驻,并在大地上永久地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