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化学院,一所偏居湘西的地方高校,近年来在全国频频“出彩”:自强不息,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执著坚毅,52岁仍孜孜求学的田志慧;醉心葫芦丝演奏,夺得中国文化艺术文华奖的李志华;还有代表中国参加日本世博会表演的侗族群舞《咯罗打打》……为何这么多优秀大学生从名不见经传的怀化学院脱颖而出?究其原因,关键是学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打造了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芝兰之室”。
洪战辉:怀化学院———我的“根”
2008年10月9日,洪战辉再次回到了母校,西区大礼堂内座无虚席。晚上7点30分,一声“洪战辉来了!”沸腾的人群激动不已,纷纷站立起来,向过道方向翘首张望,他们以阵阵热烈的掌声迎接洪战辉的到来。洪战辉特地从长沙赶回母校,和母校的同学们畅谈奋斗与命运。他鼓励同学们要乐观向上,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命运,人才能活出真我。
“回到母校,有种回家的感觉,十分的强烈。”洪战辉深情地说,“说句实话,毕业前我从来没有这种强烈的感觉,因为十多年来我一直就这样孤独地走过,可当我离开学校的那天,我一个人偷偷地哭了,心中对学校充满着感激和眷恋。在中南大学的欢迎会上,当着许多媒体和老师同学的面,说到自己的母校怀化学院时,我又忍不住哭了。是怀化学院给了我家的温暖,给了我无私的关爱和帮助。没有她,我还不知什么时候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每次谈到母校,洪战辉总是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
此次洪战辉回来,有一个细节也让许多人感到诧异与疑惑,那就是洪战辉的胸前依旧戴着一枚“怀化学院”的校徽。有知情者告诉记者,洪战辉在中南大学的校园里和在众多场合下,胸前端正地佩戴着两枚校徽,一枚“中南大学”,一枚“怀化学院”。有一次,洪战辉突然发现“怀化学院”这枚校徽不见了,十分焦虑,过几天他就要参加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这该怎么办?洪战辉找寻了宿舍所有角落还是没有找到,随后,他拨通了我校党委书记胡建的电话。胡建书记接到洪战辉的电话十分感动,他感慨:“我们培养了这样的学生,真令人欣慰。”胡书记于是嘱托去长沙出差的老师将“怀化学院”校徽送到洪战辉手中。
洪战辉深有感触地说:“怀化学院是我永远的家,最温馨的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她给了我坚强的动力,是她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港湾。”爱字当先,铺就充满温情的成长之路爱,是教育的本质。严厉之爱,能克骄奢;温情之爱,能驱艰难。洪战辉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但最让洪战辉感动的,却是母校的温情。“没有怀化学院人性化的关爱,我很难走到今天。”洪战辉说起这一点总是心生感激。
2004年9月,洪战辉把妹妹从老家接到怀化,准备带在身边读书。得悉这个特殊情况,学校破例安排了一间宿舍,添置了被褥枕头,并帮他把妹妹联系在附近的小学就读。同时,还给他安排了勤工俭学岗位,享受每月200元生活补贴。
洪战辉并不是唯一得到特殊关照的人。音乐系52岁进大学的“大伯学生”田志慧,入学时,学院也给他单独安排了一间房子,还专门为他安排了一名专业课辅导教师。患白内障的向羚嘉、患小儿麻痹症的罗铮、双腿残疾的李宝山等同学,学校也是多方协调,提供单人宿舍,并在生活起居方面给予悉心关照。
对每个学生倾注一片爱心,一直是怀化学院的传统。学校贫困生多,办学经费紧张,但每年坚持拨出500万元专款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学校还千方百计筹措了一笔应急资金,学生本人或家庭遇到重大意外时,均可获得200到1000元的补贴。
物质资助加上精神关爱更让同学们感动。美术系04级学生龚松青深夜突发急病,学校及时垫付了治疗费用,校、系领导还紧急请来专家会诊,终于把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中国语言文学系贫困生滕小明家徒四壁,其父去世,系里租车派人,不远千里前去吊唁慰问。音乐系学生早晚需要练功,五年多来龙青云教授每天早早就来到排练厅;冬天天黑,他担心学生在排练厅外的台阶上摔着,总是拿着手电筒站在门外迎接学生。教育系学生把张本秀老师当成了生活中最好的朋友,他们经常打电话给张老师,向她诉说心中的苦恼和疑虑,寻找心理上的帮助,而张老师每次总是耐心细致地跟同学们谈心,尽最大努力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打电话给张老师的越来越多了,于是大家笑称张老师电话为“张妈妈热线”。
“相互感动”铸和谐校园事无巨细,大小都有爱,到处都有爱,以爱育人,使校园里充满了感动。
学校有50余个学生社团,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其中,爱心社数年来坚持每周去敬老院和聋哑学校进行爱心活动,多次发动捐款捐物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外国语言文学系的“献爱心英语启蒙活动”开展了四年,他们利用周末去乡村小学进行英语启蒙教育。中文剧社经常自编自演话剧,将校园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宽容,相互帮助,营造出了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党委书记胡建等校领导多次在教职工会议上,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像“呵护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呵护我们的学生。”于是,我们有了像音乐系龙青云老师那样与学生结下了“血浓于水”般的情感;我们有了一批不仅在学习、思想上作学生的“导师”,而且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关怀的班主任。正如中国语言文学系一位班主任所说:“一天不见学生,就会想念他们。”
鲜活生动的方式,增强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校风和学风建设。文明、诚信、协作、友爱、奉献的时代美德,已在校园蔚然成风。“众人划桨开大船”,这里是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建设的“相互感动”着的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