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通往巍巍大别山的桥梁(一)——上海《文艺学习会》记略

老校友 顾敏 顾刃


  如果说《新华日报》是指引我们走向革命道路的灯塔,那么《文艺学习会》就是我们与皖西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之间搭起的桥梁。
  40年代末的上海,“山雨欲来风满楼”。
  我们两个失学青年,从重庆来到“冒险家的乐园”,在上海滩度过半载的流浪生活,无奈只好到宁波路两家有亲戚关系的棉布号当店员。怎能忘在重庆社会大学期间聆听周恩来、秦邦宪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教诲,怎能忘郭沫若、茅盾、何其芳、艾芜、胡风、翦伯赞、华岗等著名革命作家、学者演讲革命文艺、历史的启蒙,又怎能忘《新华日报》用血的战斗事实让我们懂得的真理。于是,1947年冬,我们继续以文艺当武器,开始向进步的苏办《时代日报》副刊“新生”、“新园地”投稿,继续歌颂光明鞭挞黑暗,因而有幸由此结识了一群爱好文艺的进步青年朋友。
  我们怀念着已随《新华日报》撤退去延安的胞弟顾页,向往着“山那边好地方”。于是顾刃用笔名“阿珺”在“新园地”上发表了《期待》一诗。诗中写道:“你走得那么远/信也不寄来一封/但我知道/你那边/没有罢课、罢教/你那边/庄稼人给自己种田/你那边/穷人有饭吃/你那边/没有谁/在牢狱里消磨他的青春/也没有谁/用自己的手/割断生命……”
  顾敏则用笔名“林瑶”在同一副刊发表了散文《页弟和我们》。后来朋友们评论该文是“声情并茂,动人肺腑”。文章细致地描述了我们四姐弟少年时代的苦难、欢乐和野趣;又用不便明言而不得不一吐为快的隐晦笔法,叙述顾页在山城重庆黎明前的黑夜中冒着风刀血剑,艰难而坚韧地做《人民日报》的发行工作。是他,当我们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特地给我们订阅了《人民日报》,送来书刊,使我们看清什么是光明,什么叫黑暗;是他,在多少不眠之夜,与我们倾心畅谈、论辩,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人民大众,什么叫法西斯独裁者。然而,他走了,在一个风寒交加的黑夜悄悄走了,到山那边去了。文尾充满信念地说:“当人民大众庆祝他们自己胜利的日子,就是我们姐弟团聚的时刻。”
这篇散文刊载后不久,《时代日报》编辑部转来一封署名“苏雪中”给我们的信,信中说他是带着眼泪读的。他感人地写道:“我是一个前进的夜行者,一个孤寂的人,我希望加入你们四姐弟,成为五姐弟。”我们立刻写信约他相会。1948年元旦刚过,一位矮而瘦的小青年来找我们,一交谈,他指着自己的耳和嘴不住地摆手。呵,他已19岁,但身患聋哑残疾,我们就耐心地改成“笔谈”。他纸上写他身受病魔的长期折磨,内心孤独苦闷,希望得到丰富的知识和真情的友爱。我们不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深感叹。带着这种感叹,林瑶赶写出小说《孤寂的人》,期望彷徨苦闷的年青朋友,团结起来,互助互爱,在漫漫长夜里携手探索前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