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孔子的名言,很多人赞同,我也以为然。但为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呢?无论是从理论、逻辑上解释,还是活生生的事实支持,都很难做到。但把这句话理解成:“山区环境容易使人产生仁爱之心,水域环境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则好解释,也容易找到证据。
  中国古代状元的籍贯分布证明了这一点,即越是水多、水面比例大的地区,状元的比例越大。中国两院院士成才环境分析也是如此,院士相对比例(每千万人口产生的院士数量)与水域面积成严格的正相关关系,与山地面积成一定的负相关。
  这就是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存在“水乡泽国”地区的人“相对聪明”一些,从反面验证了“智者乐水”的存在。
  在我看来,首先,山多的地方,都是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地方。高大山系一方面阻断了暖湿气流的进入,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且这些地形本身也不利于生产建设,从而使得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较低,从而教育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崇山峻岭,地形崎岖,也阻碍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这对一个地区人才的成长都是不利因素。与此对应,水域面积大的地区,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对内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经济和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成长。
  其次,山体伟岸岿然,山地环境容易使人们形成倔强的性格。与此同时,因为山区人烟稀少,山区居民平常与大自然为伍,不必斤斤计较和精打细算,偶尔见到一个人当然感到亲切,仁慈之心自然萌发;我国对山岳之尊崇的历史十分久远。以“五岳”作为华夏大地诸多山岳的代表,象征中华民族东西南北中大一统的意义蕴涵更是十分丰厚深远。“五岳”概念的提出,可以说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肇始。《史记·封禅书》引管仲所言,说早在伏羲氏之前的无怀氏即已封禅泰山。此后,伏 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 帝喾、尧、舜、禹、汤都曾登泰山封禅。在《史记·封禅书》中还详细记叙了舜帝巡狩五岳的过程,并指出:“至秦(始皇)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
  相对于山地,水体柔软易变,有气、液、固三态,随环境变化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和气象万千。因而水域环境能赋予人以灵性,能激发智慧的火花。古老的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发轫于幼发拉底—底格里斯河流域、印度文明形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文明崛起于黄河—长江流域,都是明证。我国院士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特别是江浙一带,就是因为这里地势平缓,河湖纵横、降水丰沛,为该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这些地区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自古江南多才子,绝非偶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确如此。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沿着名山大川去旅行,细赏奇峰异渊,探索名山秀水背后的山文、水文及人文故事,是每个“仁人智士”梦寐以求的雅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相依,仁智相辅。(作者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