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开坛:育经世之才 做良师益友


  本报讯(记者 平扬 陈鑫)以教书育人为毕生事业追求,以传道授业为自己神圣使命。从中国教龄最长的化学教授、中科院院士申泮文,到南开最年轻的特聘教授周军,从学养深厚的历史学院教授南炳文到涛头弄潮的经济学院教授、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周立群,在东方艺术大楼举行的“育经世之才,做良师益友”主题论坛上,他们不约而同成了座上嘉宾。此时,不论谁著作等身,抑或名声显赫,研究生导师成了他们的共同身份与徽章。
  “一个梦,让我不停思考”
  周立群说,多年前一个关于自己学生的梦,一直激励着自己。“我梦见我教过的一个学生,毕业很多年后却拿着毕业证书回学校来,还对我抱怨说那就是一张过了时的纸。他们根本不能在社会上施展才华。”周立群向大家讲述。
  “教给学生什么样的东西,创造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让他们用几年所学换取一张真正不过时的毕业证?”周立群从此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作长远打算,怎样才算培养了对社会发展切实有用的人。
  “我的博士们毕业了,论文答谢词里除了感谢爸爸、妈妈、老师、兄弟姐妹、同学,别无他人,他们生活和交际的范围太窄了,由此我想到许多同学的学术视野也是如此。”周立群说,一篇答谢词,成了他不遗余力联系讲座、邀请海外学者、推荐学生的原动力。他的学生们说,从老师那里获益还远多于此。
  “为人导师,得懂点心理学”
  范孙楼442房间,是历史学院同学们“不用预约、来即敲门”的地方,据说8年来那里一直如此。历史学院南炳文教授说:“同学们知道我每天都在办公室,所以喜欢随时来找我。”
  来找南先生的多半为学问而来。“做学问、教书,我们都得时刻想着给学生多些尊重。”南炳文说,“先说他的优点,哪些地方做得扎实、哪些地方有了新意,然后再委婉地指出,你看这个地方是不是还可以商量商量……”先生的谦和与巧妙赢得观众一片掌声。
  “学生有什么事情都喜欢来和我倾诉,连给学生两口子劝架的经历我也有过。一次,我刚把听筒拿到耳边,那边你一句我一句的吵架声就传来了,我就在这边见缝插针地劝,劝一会儿就好了。”为人导师,还要懂点心理学,南先生对此表示赞同。
  “与导师无话不谈很重要”
  生命科学院党委书记冯小品给大家讲了周军与南开结缘的故事。经南开校友从中牵线,遗传学界新锐周军,实现了回国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也成了南开最年轻的特聘教授。
  几年来,他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先后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周军的实验室被学生们叫做“家”,他说即使自己不在实验室,学生们也会“泡”在那,没有人的时候极少。他的实验室里,连续有两位学生获得了“南开十杰”的荣誉称号。
  实验室里有个佤族学生,来自偏远地方,由于性格内向,甚至不敢和自己的导师交流。周军说:“他科研能力强,就是不自信。我对他说,无论生活上学习上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我。”与导师无话不谈、亦师亦友的交流令他获得很大教益,因此周军要让学生们了解到向导师敞开心胸的重要性。
“希望我的博士也能成为教育家”
  92岁老人申泮文先生的第27位博士于近日圆满完成学业。这位博士是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副院长粟智教授。2003年学校给粟智一个访问学者的指标,几经周折,他硬着头皮联系了申先生,竟奇迹般得到应允。一年的访问学者结束时,当时已经88岁高龄的申先生欣然应允去新疆作一次讲座。2004年,新疆师范大学首次出现了中科院院士的身影。后来,粟智考取了申先生的博士生。
  “粟老师临走的时候,我联系院里、所里的同事们给他开欢送会。我还送给他两本书,一本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另一本讲张伯苓的教育风采。我祝愿他也能成为一位教育家。”申先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好好领会张伯苓校长的精神和教育要义,践行他的教育理念。
  申先生说:“严密的逻辑、精准的测算在化学研究中,已经变得必不可少。”因此他80多岁时开始学习计算机,给研究生布置与此相关的研究课题;如今他又“玩”起了博客,在那里写下自己对中国教育执着的热爱与始终不减的关注。
  “我建议大家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要懂得运用计算机,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精准与严密,可以把我们的思维锻炼得更加聪明,而如果只懂得用电脑打游戏、聊天,就让我们的脑子变笨了。”申先生的风趣幽默赢得全场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