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锻炼的机会耿圳
这几天我身边的同学都在为今后的打算忙碌着,有的忙着找工作,有的全力以赴准备考研,还有的准备考公务员。前几天,接到校报记者团一位学姐的电话,她说,她已经与烟台市蓬莱日报社顺利签约,这几天就过去工作了。我真是为她高兴。
我学的是艺术设计,却在大学里与新闻打了两年的交道,以至于好多同学认为我是学中文的。甚至,2007年暑假,我还到鲁中晨报社做了半个月的实习学生记者。
带我实习的记者姓康,第一天,他向我简单介绍了大众媒体的一些文体写作格式,并拿了一沓报纸给我,让我好好学习一下。以后一连几天,我一直是在看报纸。一个200多平方的大编辑室,编辑记者们进进出出,看上去无不紧张。他们整天都在采访、写作,好多人甚至没有午休时间,除了在工作需要的时候,他们也很少交流。没有人说话,除了翻报纸的声音,竟似乎没有其他的响动。这动中之静,更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过一会儿我就有些困意,有时竟打起盹来,起初的新鲜感顿然消失。
从家到实习单位需坐半小时的公交车,每天早上我必须很早起床,晚上也很晚才能回家。为了能让自己尽快掌握大众媒体的新闻写作模式,每天我都争取第一个到,拿上几份当天的报纸就开始阅读。记者小李看我每天都到得早,便热情地过来和我交谈。一听我是学艺术设计专业的,他很是惊讶(因为这里实习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学新闻专业的),并告诉我下午有采访,问我去不去,我立刻就答应了———我想小李是不是要考考我啊?
这次采访的是一个突发性事件,一位青年认为法院判决有失公正想跳楼自杀,引来了众多市民的围观。现场的保安很是蛮横,不让在场的记者采访,更不让拍照,好几次小李和我刚要拍便被保安把镜头抢下,采访现场难度要比我想象的大很多。我当时找了几个早到的市民,和小李一起了解事情的经过,在这期间小李很迅速地拿起小相机抢拍了片子。事件有所缓解后又找了内部人员进行采访。资料差不多了,我们赶紧返程。这次采访比较充分,报道得到了领导的表扬。但,这次采访后我却受到了批评,因为我没有向带我的记者汇报,属于私自采访。这次让我懂得了工作的严肃性,也许一个不经意的小错误便有导致“下岗”的可能,受了委屈也不得不默默地承受。
之后,我参与采访的机会多起来。市里要举行精品服装城文化艺术节,康记者让我电话采访几个多年来在服装城营销品牌服装的老板。第一次电话采访,总感觉交际能力不足,心里没底。采访中,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竟遇到了对方挂断电话的情况。我放下电话,好好整理一下思绪,便再打过去。带着这股韧劲忙了一个下午,虽感觉头昏脑胀,但大部分的采访还算成功,这让我感到很充实和欣慰。有时感到一件事自己不能胜任的时候,试着给自己一个信心,迈过心理这个坎,也许就会发现:我能行!
实习期间的午餐问题大多数是在车来车往的路边解决的。买饭要徒步走到很远的一个小店,一边吃饭还要琢磨下午的实习任务,这经常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高速运转的机器上一个小小的螺丝。因为采访而耽误了吃饭时间,是经常的事儿。这时一包泡面就是一顿美餐。方便面在编辑室里很受欢迎,记者们经常开玩笑式地说自己是“方便一族”。
实习的日子很累,感觉每天都在不停地走,有时也会抱怨、发牢骚,深切体会到了工作时的艰辛。好在努力终有收获,半月的时间中,我采写的两篇消息发表于大众媒体。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在坚持中,多几份勤奋,便能多得到些经验。
回来以后和师哥谈起这次实习经历,他告诉我,他正在找工作,去了多处人才市场、招聘会,每个招聘现场都是人声鼎沸。在规模庞大的应聘队伍中,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想要脱颖而出,简直是难如登天。我觉得应该利用剩下一年多的时间好好充充电,使自己能多前进一步。
我现在正努力学好专业课,课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大学两年,我始终保持一种心态,感觉在大学这个“炼金炉”里,我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还有很多,在学习时多看看身边优秀的同学,对自己是一种激励;课余时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对自己是一种锻炼;学习上多请教一下老师,对自己是一份收获;闲暇时多看看书,泡泡图书馆,对自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多反省、多总结,树立一个持久、坚实的目标,对自己亦是一份激励。有了目标,才不会使自己迷失方向;有了目标,才使自己有前进的信心。
(耿圳,艺术设计学院艺设05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