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新年伊始,学校科技成果双喜临门: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我校参与研究的“青藏铁路工程”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科技成果堪比2003年获得该奖项的“载人航天工程”,同时,学校主研的“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健康监测、安全评估与快速康复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6年7月1日全面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使“出国容易进藏难”成为历史,成为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穿越,穿越960公里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跨越5072米的唐古拉越岭地段,破解铁路建设史上的多年冻土、高原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是全球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创造了世界高原铁路的建设奇迹。我校作为参研单位之一,攻克了高海拔、高寒区、冻土隧道施工通风等多道世界性难题,在50个参研单位中名列第十三位,位列参研高校第1名。
据了解,河北在本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共有11个项目获奖,其中科技进步奖8项,技术发明奖2项,自然奖1项。无论奖项总数还是一等奖数量,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我校作为参与研究《青藏铁路工程》项目的一分子,这里面凝聚着许许多多人的智慧和汗水。项目研究的课题,学校不仅涉及路基安全与维护相关课题,还涉及隧道施工机械性能及配套技术研究、轨道平顺性监测及养护维修技术、隧道施工通风技术及温度场研究等多项课题,这些课题,不仅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铁路未来运行提供了最科学的数据分析和预测。青藏铁路建设的研究课题,岳祖润、朱永全、王克丽、赖涤泉、段树金等,我校核心研究力量大都参与其中,王岳森等学校领导身先士卒,多次上青藏线,调查研究,在参与科研的同时,为大家加油鼓劲。面对史无前例的重重困难,大家表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信心百倍地完成工作。我们的工作表现代表了河北建设者的精神状态,我们为了祖国、为了河北的荣誉,不惜一切,一定要出色完成青藏铁路的建设!”在近5年的时间里,学校就有30多位专家多次踏上青藏高原。在这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设沿线,我校的毕业生占到全部管理和技术人员的30%,成为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在风火山隧道、三岔河特大桥等具有丰碑性的工程工地,我校的毕业生高达70%,在与生命极限的抗争中,取得令人瞩目成绩。
“这次参与青藏铁道建设科技攻关,是在拿健康和生命做代价,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人生的洗礼!”学校参与项目研究的各位专家、教授们感慨:“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要说攻克世界难题的秘诀就是:信心与勇气!”
我国自1999年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基本都面向国家重大的科技工程,在经历连续3年的空缺后,200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才打破空白。河北省科技厅成果处陈卫滨处长说:“石家庄铁道学院参研完成‘青藏铁路工程’获得此殊荣也标志着这一科技成果可与2003年的‘载人航天工程’并驾齐驱。” (本报记者 张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