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于姗姗
青春歌未央[散文]

    手指抚过《未央歌》摩挲的纸页,窗外微微有雨。 青春,是一首不会结束的歌。
    好喜欢黄舒骏哑哑的调子唱出的青春的感觉,“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蔺燕梅/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童孝贤/你知道你在你知道你在/你知道你在寻找一种永远……”即使战火纷飞的时代,未央歌魂牵梦萦 。
    月薪收入不够买一斗米,靠变卖旧物,兼职代课谋生的教授;尽是砂子、稗子和老鼠屎等“佐料”混成的“八宝饭”充饥的学生。有时候大家甚至连有盐无味的老蔬也吃不起,终年以辣豆瓣或是豆腐乳度日。师生们大多贫血,面黄肌瘦。 
    “战士应当战死在疆场,教师应当累死在课堂” , 历史系主任吴其昌先生1944年2月9日,带病讲授《商周史》 因吐血过多突然晕倒,学生们赶紧把他背到家里,却再也没能回到讲台。 
    没有自修的场所,乐山老霄顶茶馆有了学子踪迹, 学术渗透了茶香,更多的时候,还是花上两分钱泡一杯“玻璃”吧,摆上作业论文,隔了窗远眺,大渡河水波四溅,内心丘壑,就算只是白开水,因了这心境也便有了浓浓的茶味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实在是好词。 
    民族兴亡,匹夫有责。早在1937年9月21日,尚在珞珈山,王星拱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说:“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们把眼泪咽下去,往肚皮里流;今年我们的眼泪,是往外流了!不但流泪,而且流血! ……我们大学学生,应当做国民的表率。我们应当咬定牙关,撑起脊梁,抱必死之决心,争取最后的胜利。”多少的武大学子奔赴前线血火战场;多少进步团体应运而生,政谈社、文谈社、风雨谈社、海燕社、地平线社、课余谈社、马克思主义小组……      
    还记得《未央歌》里女生宿舍打平伙买花生豆吃的场景,孩子气的笑脸,美丽的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谁收到汇款了,就请客打牙祭,江团鱼、脆皮鱼,还有蟹黄包。大张大张的墙报,战火也没能阻碍住的文学与审美情调。林霄同学辛苦组织蝴蝶展,还有生物系每年秋季举办的菊花展。
    玫瑰花在灰烬和残骸中萌发,在空袭过后的土壤盛开,恍若奇迹 ,坐落白塔街而得名的全校惟一的女生宿舍第七宿舍白宫,非女同学一概不得入内。女同学不愿有人到宿舍来找。因此,那青涩的情感便寄托岷江之上一叶叶扁舟上了吧。从西岸上船,道声“单推”,于是老船工心领神会,不紧不慢地摇桨,由着渡船慢慢漂悠。 
    三春花事,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美到亮烈且惊艳。遥看当年乐山,仍是不由自主掉下了眼泪。青春的姿势,总是昂扬到让人不可逼视,纵使隔了尘埃,时代更迁,回首处,山河苍茫,青春歌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