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俞敏洪
久闻其名,而不见其人。此次终于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俞敏洪本人,听他“忽悠”……俞敏洪很丑,他自己如此形容,但是他“勤”。勤于事业,勤于生活,勤于人生,正是“勤”
让俞敏洪有了今天的成功。大学四年,他读了八百多本书,即使是书籍泛滥的今天,依旧让我们汗颜,纵然是他读过就忘,也让我们不得不对其佩服。知识要博且精,不博我们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不精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有多高,自己究竟能有多高。俞敏洪说,读书是知识的储备,也是信心的储备。当别人谈到某一本书,即使我们记不起书中的任何一句话,我们还是可以拍着胸膛讲,这本书我也读过。自信由此而来。何况书中的思想总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沉淀些什么,逐渐积累,我们也就开始有了“智慧”。从一个普通话都讲不好的农家孩子,到滔滔不绝的演讲者;从没人能听懂其一句英语的北大末流生,到闻名于世的英语培训专家;从高考三次毕业时倒数五名的落魄,到今日美国上市公司总裁的风光无限,俞敏洪以自身的坎坷和不屈告诉我们,勤能获得知识,知识能改变一切。
别的同学用两年看完的书,他可以用五年去读;别人用五年做完的事,他能够用十年去拼;别人用十年取得的成功,他宁愿用二十年去争取。也许上天赋予每个人的起跑线是不同的,但任何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去追赶。勤能补拙,勤能弥合时间留下的缺憾。书香门第的孩子在中学博览群书时,俞敏洪还在田间干着农活。但他并不抱怨,他用大学的时光追赶以往的空白,用大学毕业后的继续努力弥补自己可能的不足。
时至今日,俞敏洪依然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他还在不断地向前走。当年,这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在北大的优美中灰头土脸地行走,大概没有人会想到二十年之后他的辉煌吧。
俞敏洪说,大学四年最重要的第二件事,就是交朋友。与君子交,立于德行,与小人交,则容易流于低俗。交到好的朋友本身就是我们一生的财富,而现实一点讲,在大学交友也是人际积累的最好方式之一,可以为将来事业的发展奠定很好的人际基础。新东方得以成功的核心团队大多数是俞敏洪的大学同学,就是极好的佐证。在大学交朋友,我们信任的是感情而非利益,我们讲求的是欣赏而不是有所图谋。彼此间的关系要比社会上单纯许多。哪怕是面对打击、挖苦、讽刺,哪怕是吃上一点小亏,又有什么关系呢?吃亏也是福,换个角度看,那也是在锻炼我们的抗打击力。当我们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应对一切悲喜荣辱,或许我们最感激的就是打击我们最多的人。所以,我们只需要对别人好,做一个“好人”———有自己的主见和尺度,有待人谦和包容的心。俞敏洪为宿舍的兄弟打扫了四年的卫生,为同学打了四年的水,换得的是十几年后彼此一同从零开始创业的信任;他为老师的聚会端茶倒水,服务了四年,换来了老师远涉重洋回国帮他的情谊。可以说,这些朋友共同推起了俞敏洪今日的辉煌,他们正是新东方的中流砥柱。对别人好,永远都是值得的,俞敏洪一直相信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坚信不移,即使你对一个人付出十分的好,而他只回馈你五分,可两个人的五分好加起来不就十分了吗?那么,如果是三个人、五个人、十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的五分回报加起来,堆积在一个人身上,他的收获岂不是不可限量?勤于生活,服务于人,既锻炼了我们自己,还能在朋友的心中刻上自己的印记,何乐而不为也。
如果说,对于大学生活,俞敏洪还留有遗憾,该是谈恋爱了。大学四年,他没有一次恋爱经历,但他还是从理论上对此娓娓道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大学恋爱是正常的,也是可取的。从异性的眼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像,真切,不容掩饰。人往往最不易看清的就是自己,总会给自己找出各种辩解的理由,然而,在她或他的眼里,我们无所遁形。当我们自卑时,我们就学会努力;当我们骄傲时,我们就学会收敛。直到我们能够平和淡定地面对异性的目光乃至拒绝,既不妄自菲薄,也无不屑一顾,我们就成熟了。俞敏洪最终让平凡的自己显示出光彩,赢得了妻子的爱情。他说,他的事业成功了,他们的爱情还在继续,多美好的世界!
一天天滑过的日子无疑是琐碎的,我们谁都无力扭转。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让每天的琐碎加入一点可以怀恋的东西,比如记念,比如感动,比如憧憬,那么,当我们回首时,无论九十岁、七十岁,甚至三十岁、二十岁,心中都会感受着充实,我们的人生会是沉甸甸的精彩。任何伟人成就伟业之前,都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流芳百世,昙花一现,或是一文不名?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把握住每一个琐碎的现在。虽然春天的第一滴雨水并不一定能催发万物的新芽,但那一滴又一滴之后,旖旎而至的一定是生机盎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