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二月二,龙抬头


  小时候有句歌谣,“二月二,龙抬头。”其实关于二月二这个节日,在隋唐时期就形成了,而“龙抬头”的习俗,却是在元朝之后才产生的。
  元朝之前,龙对于农事影响力的表现,就出现在祭祀社神勾龙当中。二月二当中抬头的龙,学者陈久金指出是指二十八星宿当中的东方苍龙。从天文的角度,整个正月,此星座在黄昏时均隐没在地平线之下,好像是龙在蛰伏一样。到了二月之后的黄昏,龙角星就会从东方的地平线升起,而整个东方苍龙星座仍隐没在地平线之下,故称之为“龙抬头。”
  二月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耕开始的时期,俗语有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是中华民族的祥瑞之物和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掌管着行云布雨。云兴雨作则是中国这个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万物生长、国泰民安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对于龙的崇拜,以及对于农事兴旺的期许,由此衍生了二月二的许多习俗。
  元代的《析津志·岁纪》是最早记载“龙抬头”风俗的,“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明代的习俗则添加了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忌磨等。《帝京景物略·卷二春长》提到,“二月二,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龙炕,谓之熏虫儿,谓之引龙,虫不出也。”清代至今也沿用了此习俗,只是各地各有不同而已。
  古代人虽然单一地顺应着时间流程来安排生活,可是却总能在无限枯燥中寻找到乐趣和意义。总而言之,二月二的节俗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龙回。将石灰蜿蜒从门外撒至室内、水缸附近,引龙到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清晨从井边汲清新之水,放置一枚乾隆钱于桶内,名曰———引钱龙。或是开庙门祭龙神。龙与水的关系在此可见一斑,种种行为也有很丰富形象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人民渴望风调雨顺、一年好收成的美好愿望。
  二是熏虫除虫。古人认为龙是万虫的灵长,万虫随着龙的苏醒慢慢也开始出现。民间就出现用油煎食物,炒豆子,发出声响来震慑害虫。在华北地区,二月二这天一般要把过年时剩下的瓜子、花生之类,在铁锅里不停翻炒,以免虫蛀。豆子的声音清脆、色泽金黄,民间有除祟之意,带有一些古代巫术的特点。
  另外还有一些细微的习俗如忌针,怕损伤了龙眼睛;吃饼曰龙鳞饼,吃面曰龙须面;剃头发,俗称剃龙头,取步步高升之意等等。种种迹象,都是襄助龙抬头,祈求丰收,生活平安富足。
  其实,二月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它与惊蛰、清明、春分有许多相似之处。除虫、踏青、挑菜、迎富都是唐朝以来聚集起来的习俗。挑菜和迎富是我们现代社会比较陌生的习俗了。挑菜是与踏青相连的,唐宋时期,青年男女外出踏青,歌酒采菜,欢歌笑语,尽显热闹和浪漫气息;迎富来源于一个传说,有人在二月二这一天,讨得一子,带回家抚养,从此家中大富。从此据以这天出门祭祀。其实迎富本改为迎福,乞子得福传说可能是附会其中,实质上就是祈求吉祥。
  二月二的一些习俗,给农耕社会、和刚刚度过寒冷冬季的人民,在春天里增添了无限期望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