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压力同行 和情绪为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高新平
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接踵而来的大裁员和银根紧缩使许多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恐慌,也使象牙塔内的大多数莘莘学子感受到莫名的焦虑和紧张。一时间有关压力和“减压”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
一、压力是什么?
压力,英文Stress,意为应激、紧张、紧迫和重压,指个人在面对威胁性情境或不良事件时所出现的生理或心理紧张状态。面对压力,人们常常会有受挫感,从而产生恐惧、烦恼、焦虑、紧张、愤怒等负性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从心理学上讲,重要的不是压力事物本身,而是对于压力所产生的心理感受。现实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如青少年时代的上学压力、青年时期的情感压力、壮年和中年更直接、更持久的是职业和工作上的压力等。压力在一定范围内,会使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或期待,面对压力,人们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和追求目标,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解除压力,所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定的心理压力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也是在所难免的。
压力到底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压力适度:压力是身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它是人一生的伴侣,能够促进人们成长、积极向上和激发潜能。试想,假如在野外我们遇到了猛兽,如果没有伴随而来的恐惧,可能我们会很快成为猛兽口中的美食;学生上考场、运动员上赛场若毫无紧张的情绪反应,那么,他的成绩十之八九会出问题;如果毫无就业和生活压力,我们可能也就没有竞争意识和奋力拼搏的斗志。能力越高强的人,面临的心理冲突越多,他感受到的压力也越大,因为他比别人有更多的动机和追求目标。
压力过度、不当压力、超出个人承受能力,或应对失调常常会出现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多种身心健康问题,例如高血压,消化系统溃疡,内分泌失调,神经症如心悸、面白、冷汗、手脚冰凉、失眠等疾病或症状都来自于内心过大的压力和情绪反应。
二、如何在压力下维护心理健康?
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也有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但凡事都有个限度,当压力超过了个人的承受能力,就必须及时缓解。如何化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呢?
如果压力是客观的,回避不能解决问题的,就要主动采取有效行动,消除压力,改变现状。下面这些建议可以帮助你化解压力:
1、分析压力的来源,采取相应措施,分析压力是客观?还是主观?是否来自一种不良习惯?可以回避或远离压力源,如炒股,若个人感觉心理承受能较差,就不要去参与,它对你情绪的扰动就会降低。回避是被动应对措施,所以回避与远离只能依个人情况而定。多年养成的习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改善。
2、恰当使用心理防御机制,重新评价事件或情境,即阿Q精神。问题可能没有你当初想像的那么严重,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可能会豁然开朗。如面对裁员或就业压力,激发个人积极向上的潜能,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竞争能力是应对这些压力最有效的方式。
3、寻求支持,当心理压力过大时,可以向亲戚、朋友、同事、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等倾诉,缓解压力。“当快乐来临时,阳光也会来到身边”。通过外部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减弱内心不良情绪反应。
4、适当运动和培养多种爱好,如散步、跑步、打球、做操、游泳、或听音乐、唱歌、弹琴等多项方法释放压力,调整情绪。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压力的增强更来自于内心的躲避。
三、接纳自身情绪,获取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平衡我们拥有许多不同的情绪,各种不同的情绪反映我们丰富的心理变化,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情绪本身并无是非好坏之分,每种情绪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功能。如果能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度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否认自己情绪的存在,容许自己有负面的情绪。例如我们不必为想家而感到羞耻,不必为害怕某物而感到不安,对触怒你的人生气也没有什么不对,这些感觉与情绪都是自然的,应该容许他们适当的存在并舒缓出来。这远比压抑,否认有益多了,接纳自己内心感受的存在,才能谈及有效的管理情绪。另外,抵制情绪也会造成生理能量的消耗,削弱精力,甚至导致自我怀疑和否定,造成身心的更不和谐。相反,接受并体验那些情绪,把情绪视为我们的朋友,我们过的则是一个身心和谐共处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