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纸枷锁下的凡人———《梅兰芳》观感


  梅骨,兰心,芳华绝代。没有看电影《梅兰芳》之前,梅兰芳先生给我的全部印象便是这八个字,人如其名。他在《天女散花》、《贵妃醉酒》等京剧里的秀美扮相惊为天人,精湛的唱功征服了海内外的观众,而蓄须明志的爱国情怀更让他留名青史。抱着看传记电影的心态走进影院,但其实我体悟的却不是梅兰芳的艺术人生,而是他作为一个凡人的心路历程。
  伶人自古地位低下,“戏子无情”亦是世人对伶人的轻贱,一代宗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电影《梅兰芳》截取了梅兰芳在建国以前的生活片段,从初涉戏坛到名扬四海,讲述了 “老少斗戏”、“梅孟之恋”、“赴美演出”、“蓄须明志”等故事。剧中的梅兰芳随时光的流逝体味着人间冷暖,整部电影里贯穿始终的“纸枷锁”,牢牢地锁住了他,终其一生不得撕破,因而他更渴望“纸枷锁”之外的自由。影片开场留下了一个悬念,为何大伯劝梅兰芳放弃唱戏,他却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道路。我不懂京剧,不懂梅兰芳,却在看这部影片时屡次泪如泉涌,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十三燕去世前跟梅兰芳的倾心交谈,梅孟诀别时的对话,邱如白在纽约剧院门外的内心自省,演出大获成功后梅兰芳看孟小冬的信,邱如白在梅兰芳病榻前的低声诉说……一段又一段,让我感受着梅兰芳内心的隐忍与孤独,看到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人生的迷惘,似乎自己心中的某种禁锢也得到了释放。
  影片虽然不能概括梅兰芳的传奇一生,但它隐喻人生,凸显了别样的人性之美。少年梅兰芳身上透着青涩,也透出与过往时代不同的维新气质,自从听了邱如白的演讲,便被他的“自由论”所吸引,之后的书信更是激起了他内心的信念,他要用戏来引导人打破规矩,用戏来演绎真实的人生。梅兰芳初生牛犊不怕虎,应下了和十三燕打对台,输了一场反而壮了胆子,毅然改戏。京剧含蓄内敛却又繁复奢华,掩盖了人的喜怒哀乐,倡导封建礼教。改戏码看似简单,不过是给旦角添加一个身段,却远远不止这么简单,这更是带来了一种新的观念,带来了新的戏剧精神,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正如邱如白对梅兰芳说的,“你的时代到了”。有一个细节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十三燕哈气擦洗那只装着黄马褂的玻璃盒。这件黄马褂象征他辉煌的过去,十三燕的擦洗暗示了他抱残守缺,而事实上陈旧的京剧派别已经跟不上时代。同时,他自己也深知伶人处于社会底层,即使赢得帝王授予的至高无上的荣耀,也还是受世人鄙视的,这从马三对十三燕的蛮横态度中可见一斑。所以,他痛斥在舞台上嗑瓜子的马三后深深鞠了一个躬,他对劝其放弃的梅兰芳说出“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这样的人生箴言,只因他一生争取和维护的皆是尊严,既是作为一个人活着的尊严,也是为京剧付出一生心血的人生价值。他的临终遗言就是对梅兰芳说:“畹华,以后你红了,别忘了给咱伶人的地位给提拔提拔。”用生命博取的繁华终成一场空,一个旧的时代随着十三燕的去世而终结。
  然而,旧时代的终结也给了少年梅兰芳无可逃避的宿命感,内心“纸枷锁”的钳制也更紧了。直到他的生命里出现了孟小冬,就像锁找到了自己的钥匙。孟小冬把梅兰芳当作一个真正的人而非一个唱戏的名角儿,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在他淡然平和的眼神中,隐匿着难言的忧郁,小冬用戏来解读人心,用真情温暖畹华的生活。扔飞的纸燕似乎暗示着无缘的结局,一句“别怕”成为孟小冬对梅兰芳最大的人生鼓励。她是这部电影里最凄苦的角色,外刚内柔的性格使她不得已割舍这份知己之爱。“谁要是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邱如白的话字字刻在她的心头,即使逞强拒绝,最终还是牺牲自我,成全梅兰芳的不朽。真爱不能天长地久,却是永恒的珍贵,是人生最难忘却的记忆。孟小冬的离去,让梅兰芳愈发感到生活的无奈,哪怕只是一起看一场电影这样普通的心愿也无法实现。一切都像被“纸枷锁”捆缚住,一天都不能撕破,这样的不自由又一次冲击了他的内心,他永远地拒绝演唱《梅龙镇》,祭奠逝去的挚爱。看似刻薄的妻子福芝芳是最理解他的,清楚地知道他是属于观众而不属于其他人,但即便这样,也不能抚慰梅兰芳孤寂的灵魂。这不禁令人想起文艺复兴时期,彼得拉克惊世骇俗地说出“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或许,梅兰芳挣扎的内心也发出过这样的呼喊吧?
  欲做凡人而不得,成就伟大的往往是精神的孤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梅兰芳“制造”孤独、毁灭温柔乡的便是亦师亦友的结拜兄弟邱如白。我以为,邱如白是这部电影里最复杂、最矛盾的人,他对艺术的痴恋成疯成魔,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起初,他作为留洋归来的司法局长,演讲中提倡京剧的变革,提倡摒弃规矩从而表现自由的人性,却被京剧界泰斗们耻笑不懂戏;而他第一次听梅兰芳的戏就迷得欲罢不能,以至痛下决心辞职,不顾家人偏见,一心一意捧梅兰芳唱戏,在帮助梅兰芳的事业一步步走向高峰的同时,也束缚了梅兰芳的人生自由,甚至在交友、出国等事情上代为作主,让梅兰芳为艺术牺牲其他。邱如白要梅兰芳改变时代,去赢得新的时代,不管是打败十三燕还是到纽约演出,都有着“一定要赢”的执拗。如果梅兰芳结束了人生的孤单,过上了凡人的幸福生活,这个时代也就不复存在了。那么他,牺牲了现实中的自由,究竟又让戏中自由的人性搁置在了什么地方呢?当邱如白读着大伯给梅兰芳的信,才明白梅兰芳一心想做凡人,想要终生唱着自己热爱的京剧,活跃在戏剧舞台,所以才走上伶人之路,这也解释了影片开场的悬念,点明整部电影的主题。
  一个不凡之才的内心渴望成为一个凡人,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使之不可得,便把内心的无着落和虚无寄托在艺术的虚构中。剧中的梅兰芳木讷寡言,甚至有点过于沉闷,有人说偏离事实。梅兰芳毕竟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于我而言,他是一个只能透过历史表达敬意的大师。我先前也不理解,为什么这部影片对梅兰芳本人的性格挖掘如此孱弱,好像整部戏里他是一个大配角。思索之后,觉得影片是在让我们通过旁人认识梅兰芳,走近他的人生。在很多人心里,“大师”是一个神圣的名号,代表完美与出众,但梅兰芳,这位“伶界大王”却充满了人性的矛盾,孤独的灵魂不断寻找自我,台上风光无限、台下敏感柔弱的他在影片中被刻画得很到位。陈凯歌导演拍的是梅兰芳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他的艺术成就,是一个真实的凡人而不是一位京剧大师,是人生的成长感悟而不是纪录片式的传记电影。人们爱把 《梅兰芳》和《霸王别姬》这两部梨园戏放在一起比较,即使大多数人认为《霸王别姬》更胜一筹,我依然偏爱《梅兰芳》,因为它更具有生活的质感。惟一美中不足的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而删除了福芝芳少女时代的戏份,导致梅兰芳结婚前后情节的剥离。比起《霸王别姬》传递“从一而终”的人生真谛,我更欣赏《梅兰芳》里对个人心路历程的精雕细琢,这是对一颗被“纸枷锁”禁锢的凡人之心寻求自由的真实写照。有时候,人们总会让写实电影承担过多的社会历史意义,冀望它全景式展现一个时代,仿佛这样的电影才是有价值的。但我觉得,一部好的电影并不非得告诉人们一些所谓生活哲理或人生道理,而在于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引发观众的思考。因为当历史不再是时代的记录,个人价值远比历史价值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人性中的矛盾与纠缠更有生命的饱满度。
  电影看罢,仿若与梅兰芳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我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感受和理解他的烦恼、痛苦、内心的紧张和不安。生活的坎坷苦痛让人生变得丰满,但太多的苦难与束缚又会让人失去生活的方向。承受起无可估量的孤独,冲破人生的枷锁才能让生命绽放动人的芬芳。好像知识分子群体,总是充满公共关怀的精神来审视我们的现实社会,可惜现实的“枷锁”何其多,又有多少人敢于真正冲破这道无形的束缚,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引领时代。只有那些真正敢于担当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我不知道影片里的是不是真实的梅兰芳,但我知道,这是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