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
“我漂浮在空中/穿梭在云层之间/想捕捉一片属于我的云彩/轻轻靠近/却只有满身露水/让我更难飞行/在风的国度里/没有一寸晴空可以让我驻足/我以为放开了线可以更加自由/在漂泊的日子里/我才悟透/你的心/是因为这根线/才与我贴近。”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叫昊锋的少年,而在2002年9月15日,这只渴望无限自由的风筝,带着青春,带着才情越飞越远,最后断了线,消失在远处的天空。夺走他生命的不是疾病、不是事故,而是通宵地打游戏!第二天早上当他想要离开时,却永远的倒在了网吧的门口……或许你会不信,但事实无可争辩———法医给出的死亡鉴定结果为“长时间上网加之无充足的食物补给引起的极度疲劳是造成昊锋死亡的诱因之一”;法庭最后的宣判结果为“‘绿岛网吧’赔偿昊锋父母精神损失及各项费用总计36884元”。
一个少年的离去,一个家庭的破碎,真令人感到心痛与惋惜。可是这样的悲剧何止这样一桩!“乌鲁木齐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一怒之下砍死亲娘”、“一高中男生为摆脱网瘾跳楼自杀”、“沉迷网络没学费,大学生携炸药包欲劫银行”……看多了这样的新闻,你是否已经对“大学生沉迷网络,河南妈妈请长假陪读”这样的“奇异事件”也见怪不怪了?当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开始呼吁:孩子们,我们拿什么拯救你!
当网络渐渐脱去了“信息高速公路”的神秘面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对人们的影响也开始举足轻重起来。它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它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明显,而且是负面效应居多:耽误学习者有之,危害身心健康者有之,疯狂痴迷者有之。网络的虚拟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让很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深受其毒,而比例最高的是高中生与大学生。网络的虚拟存在着无法验证孰是孰非的巨大漏洞;网络的话语漫不经心,随意调侃让人养成“痞”的不良品质;价值观念模糊,过度批判现实,仇视社会;沉没于网络虚幻世界,否定现实生活:一个虚拟的“社会”却是造成了真实的伤害。德国汉诺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学家贝尔特·维尔特指出,“如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别太大,容易给人带来压力。”很多青少年由于在真实生活中受挫,希望寻求另一方“净土”,因此深陷在网络的聊天、游戏中,在里面“当英雄”“做元帅”。网络虽然不是毒品却可以麻醉身心,让人忘却一时的痛苦和烦恼,让人求得暂时的安宁与超脱。可回归到现实中,情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可能愈演愈烈。有关数据表明,长期深陷网络,人的适应社会的行为能力下降,人际关系淡漠,情绪易低落,常感到烦躁不安与焦虑。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网络虽然缩小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却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差距,它成了这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在此我们不是要批判网络带来的如何如何多的问题,而是希望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我们,应该明白自己应如何使这把“双刃剑”。多一份清醒,少一分沉醉,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自身免疫力,不让精神眷恋变成了躯体的依赖,远离网络躁狂与抑郁。这是每个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如果一味地把网络说成是问题的根源,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像是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剑杀的人”一样难以令人信服。
我们不需要谁来拯救,我们可以自救!不,应该是,我们能保护自己,防微杜渐!有这样一句话“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我相信,我们都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