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 择
台湾。高雄市。15岁那年完成初中学业,毅然决定出国追求我的梦想。父母选择以移民方式减少孩子们在海外读书所需开销。我的姐姐只身前往加拿大读书。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性格非常好动的男生,喜欢旅行,喜欢运动,抱持一个求新求变的态度。初中毕业移民温哥华就读高中。在多伦多南部的温莎市就读当地大学。那年初中刚毕业比较想去的其实是美国啦。大学毕业那年, 父母提出了一个我从未考虑过的选择:来中国本土读研。
孩提时代跟随爷爷观看大陆纪录片,记得好像是叫做《八千里路云和月》。印象中的中国有着壮丽河山和多样的风情民俗,如诗如画般优美。至于对国人的印象,多数则来自于加拿大所见所闻,那时候还是很想去美国的。我也很想空闲一年,像很多人一样去欧洲背包旅行。那年暑假快要结束时,我才终于做出决定,打包行囊来中国。
2006年9月4日,父母陪同我第一次踏进武汉,跟随旅游团简单参观武汉大学后,第二天我们前往宜昌,当晚乘船游三峡。为什么我会选择武汉读大学呢? 因为从这里去国内旅游方便,父亲则一再游说我选择武汉大学,他觉得这里的人文气息最适合读书。对于三峡之旅我只能说有些遗憾。这个巨大的工程破坏了三峡原有的景色,也打碎了我印象中的美好。现在只剩下小三峡还值得去一看。
武汉人讲话声音真的很大,常常会以为他们在吵架。这里的菜色偏油腻、偏辣,我到现在还有些吃不惯 。国内的人也很喜欢干杯,如果你喝酒不干杯,是对他们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示。这里的人户外活动较少,我想如果能够把东湖整治好,就可以开展诸如私人划船、泛舟、出租独木舟等水上活动。
回 味
对我来说,在武大的学校生活起初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入学手续不熟悉,这个办公室跑那个办公室跑,需要在留学生教育学院、历史学院和研究生院之间往返。虽然我能够说中文,但着实费了很大功夫去了解老师的每一字每一句。我在台湾学的是繁体字,刚开始上课写英文笔记,现在则是一手握手机,一手握笔,一边听一边查字一边写,我的同学常告诉我,他们看我写的东西感觉在看英文。
国际文化节是最重要的一个活动,能够为学校吸引许多游客,也给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契机。在开学的时候,我常一个人在学校走动,才知道也有学生自行组织的社团活动。留学生教育学院能够说好英语的老师不多,因此我成了学校老师和一些欧美学生之间的一个沟通管道。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
在武汉读书两年,生活其实还是蛮丰富的。这一半是因为我的个性,另一半则是因为留学生教育学院就是一个小型的联合国,跟同学交流能够吸收中国各地的文化。我的导师开始组织他的硕博生每周一次的羽毛球活动,这也给我提供了一些生活的乐趣。值得回忆的还有学校每年的樱花节。认识了许多好朋友、好同学。结束了在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中外关系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我觉得来国内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遗憾还是有,但是仍值得我回味一生。我也弄了个QQ账号,回到加拿大能够跟同学和朋友保持联络,通过他们问候待我如子的韩永利教授,以及他的夫人,他们真的很照顾我、关心我。
中国的发展成效非凡,但仍有很大的空间是可以改革的。图为作者(左一)与同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