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文化传承———追忆粽子情□05中教江丽芬


  我们家世世代代对端午节的粽子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情,粽子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分散在各地的亲人牵引回家,无论是在新加坡的舅爷舅舅,还是在香港的婶婆姑姑。他们或是三年,或是五年才回一次家乡,但均是在端午那个日子!端午让我们的亲情一次次地升华。
  我对粽子和端午节由来的了解要得益于我的曾祖母。曾祖母是私塾的女教员,后来由于思念过早离开的曾祖父而哭瞎了双眼。但每当端午快到的时候,她总会嘱咐奶奶,祭拜曾祖父的那几个粽子一定要让她亲手包。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曾祖母是个博学的老人,她给我讲过很多很多的故事。所以那时的我就知道粽子与屈原有关,但那记忆是模糊的,故事的内容也大多早已遗忘,因为曾祖母在我12岁那年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每逢端午节,奶奶总是格外兴奋,因为这一天,在外工作的亲人特别是奶奶思念的金孙银孙都会回家吃团圆饭———她亲手包的粽子。奶奶可以包出好几种形状的粽子:三角的,菱形的,五角的……每次端午节快到的时候,奶奶总会问我和弟弟喜欢吃什么馅的粽子。根据奶奶的说法是这样的:粽子不仅是用来祭拜祖先的祀品,更是用来吃的美食,所以口味一定要好,而且要让她的宝贝金孙银孙一辈子都忘不了她亲手包的粽子的味道。所以不管我们口味怎么刁,奶奶总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不辞辛苦地包上好几种口味的:咸的,甜的,碱的一应俱全。甜粽子里包有花生(先煮熟的),蜜枣,桂圆干,红豆或是绿豆。至于咸的粽子包的料就更多了:虾米、干贝、咸蛋黄、炒的香喷喷的花生、还有经过爆炒、香喷喷的鱿鱼干和香菇,当然更少不了新鲜的瘦肉等等。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包粽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赶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中午就让大家,特别是嘴谗的弟弟和我吃上垂涎已久的美味粽子,一大早,奶奶就要摸黑儿起床淘米浸米。奶奶说这是为了先让米软化,这样包出来的粽子口感又嫩又滑。还要把粽叶(毛利竹叶)和粽绳(海草)一起放到水里煮过再起锅洗干净。当然了,为了尽早吃到粽子,我和弟弟也积极地参与到洗粽叶的行列。奶奶也非常欢迎我们,虽然我们俩只会在旁边添乱。奶奶有句自编的顺口溜:粽叶洗不净,粽子味不灵。所以我们俩洗的棕叶要经过奶奶仔细审核才可以过关。
  等到一切前期工作都准备好之后,奶奶就把海草一头绑在门环上,开始了她的“艺术创作”。我总觉得包粽子是件神奇的事情:把粽叶就那么转上几圈,再饶上粽绳,轻轻一拉,那粽子就乖乖地悬挂在门环上了。奶奶包的粽子特别香,是因为她包的粽子特别地结实。她说,粽子味美不美,不仅要看粽子的材料搭配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包的过程中一定要扎结实,不能漏出一丁点儿的缝隙,只有这样煮的过程中那粽子才可以保持原滋原味。
  等到端午节那天早上,家里的门窗都要悬挂上柳枝、蒲草、艾叶等植物,奶奶说,那是为了避邪。等中午12点全家人都到齐时供上粽子、果品和调好的一大碗的雄黄酒,然后虔诚地祭祀祖先。之后,每个人都要脱去鞋袜,奶奶则用沾过雄黄酒的柳枝依次轻轻地拍打我们的脚丫子,奶奶说这样能拍走晦气,拍来好运。剩下的酒她还要绕着屋子的墙洒上一圈。等到礼毕之后,全家人就坐下来围成一圈开始品尝奶奶用心制作的粽子了。虽然明天伯伯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又要外出上班了,可是今天的欢聚足已让奶奶回味很久很久……我也不清楚我到底在哪一年才学会了包菱形的粽子,可惜三角的,五角的我都没学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是奶奶先教会了我妈,然后我妈再教会我的。这也许就是文化的传承吧!我想,以后无论我工作多么地繁忙,我也要教会我的孩子如何包粽子,因为粽子不仅是简单的粽子,粽子意味着团聚,粽子是我们的亲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