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吉首大学建校前后的回顾



图为原中共湘西州州委书记、原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齐寿良


建校初期学生自己动手修筑道路


  今年是吉首大学建校50周年大喜的日子。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央、省教育行政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师生员工坚持不懈地艰苦努力,吉首大学伴随着时代的步伐,由一所地域性的普通师范专科学校,茁壮成长为一所开放型、综合性的省属大学,成为镶嵌在武陵山区的一颗璀璨的民族教育明珠。2001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前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肯定“吉首大学具有特殊价值”。省政府领导视察学校时动情地说,“如果不办吉首大学,湘西会更落后”。
  “要感谢吉首大学解决了省委、省政府的西顾之忧”。我作为创办吉首大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看到学校今日的变化,感到无比自豪和由衷的欣慰。(一)我于1954年10月调到湘西苗族自治区(1955年按宪法改为自治州、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任地委书记。那时的湘西交通十分闭塞,经济十分贫困,教育非常落后,我到州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土家苗寨,访贫问苦,调查研究。不少民族干部、民族上层人士、土家族、苗族群众向我倾诉:“这穷、那穷,最穷还是教育穷;这苦、那苦,最苦还是没有文化苦。”那时,全州没有几所像样的学校,不少小学办在破庙里,有的在民房,墙角养鸡圈狗,佛(神)龛下面做课堂,搭块长板子当课桌,几块岩石当椅坐。大多数群众是文盲,有的一个村、一个小乡找不出几个识字的,尤其是苗族聚居区,一个区域内有几种方言,如古沅之间的酉水方言、泸辰之间的辰河方言,情况十分复杂。党的民族政策难以宣传贯彻。外面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传播推广。从调查研究中,我切身感到,振兴民族经济,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要优先发展高等民族师资教育,培养本民族、本地区的“永久牌”人才。我的这些想法在地委工作会议上提出后,得到大家一致赞同,作为重要决策纳入地委的议事日程。
  1955年初夏,我在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同志的住所,向他汇报了地委办高等学府的设想,他表示赞成,并要我赶在编制全省高校设置计划前,向教育厅汇报。
  那年8月,在湖南省第一届第一次党代表会议上,省教育厅朱林森厅长参加自治州小组讨论,我抓住这个机会,汇报了自治州民族教育的现状与办高校的要求。得到了林森同志的理解和支持。他说:“解放以后,湘西各族群众要求提高文化,兴学积极性非常高。地委、州人委在兴学重教中所采取的措施也是有力的,特别是重视师范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措施,我们非常赞成。你们要求办高校的设想,小舟书记已告诉我了。自治州师资不足,尤其是中学师资不足,合格率很低,外面的不容易调去,在那里的又不太安心,本民族每年有高材生回去,也没有多少搞教育的,我同意你们自己办一所师范学院,培养州内所需人才。”我接过话题,询问办大学应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创造哪些条件,请省厅多加指导和帮助立项。他又说:“条件是可以创造的。”他还给我介绍了老革命家徐特立同志在延安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故事:“在战火横飞、日蒋包围下,用膝盖当课桌,自己打窑洞,师生睡地铺,力排众议,为我党培养了第一代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你们比延安的条件好得多。我在厅里会为你们创造条件,争取得到国家的支持。你们先可以做些前期准备工作,先把架子搭起来……”他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我们办大学的决心。(二)1956年8月,自治州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民族教育成为重要的话题,10个县的代表极力主张全州办一所高等学府,他们在会上除了列出种种需要外,还追述在抗日期间国立商学院从江苏迁至吉首办了8年的事实。黄穆如先生介绍了当年他参与办商学院的过程,不少老师也是在本地聘请的,说明州内有先例、有条件办好高等学府。会议期间由20多名代表联名将《要求创办高等学府》的提案送到大会主席团。
  大会执行主席石邦智同志召开主席团会议,我提议将这一提案作为特别议案,获得主席团全体成员一致通过。当即交州教育局会同地委文教部提出处理意见。州教育局接到议案后,和地委文教部一起组织专门力量就办高校的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就校址选定、办校规模、师资力量、生员计划、校长人选、开办经费等作出初步方案,报大会主席团。主席团经过认真的讨论,作为重要议案提交全体代表讨论,并经全体代表表决通过,形成了决议。各代表团都表示,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办好全州第一所高校。
  代表会后,地委、州人委对筹办高校方案再次作了认真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高校的目的和意义。突出强调了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完善的办校指导思想。同年8月10日,湘西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正式向省教育厅呈报《关于在吉首设立一所高等学校的请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分别抄报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务院教育部、高教部、国家计委和国家民委。《报告》从民族、地域和办学指导思想等三方面说明吉首需要办一所高等学校,规划在1958年设立专科,1963年扩展为本科综合性大学。省教育厅于9月2日回复州人民委员会,称:“办高校一事在规划本省高师设置中,已经考虑了你州的实际,纳入了计划,并呈报中央核定。至于办综合性大学问题,省厅亦将报中央考虑,请国务院予以支持。”这份特别议案从提出到省教育厅批复只用了26天的时间。这个过程,反映了我州办高校的积极性,也看出省教育厅对我州的积极支持。(三)1957年5月,湖南省土家族访问团到州访问,所到之处,都提出办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要求,地委在同一时间再次向省委写了《请求建立吉首大学》的报告。省委向教育部、国家民委、国务院作了专门汇报,周恩来总理批准:同意建立湖南省第一所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并批示国家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帮助自治州做好筹建工作。
  同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吉首大学筹建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在筹建过程中,州委先后召开多次会议,研究确定了筹备工作中的若干具体问题:
  校名:吉首大学办校方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我州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人才,当前以培养中学师资为主,同时适当培养其他方面急需的人才。生员、系科设置应为我州的教育、经济、文化、卫生发展服务。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学校建设要以抗大为榜样,切实贯彻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自力更生,因陋就简,讲求实效。
  筹委会组成人员:筹委主任石邦智(州长)。筹委副主任毛华初(州委秘书长)。筹委委员陈彦斌(副州长),龙再宇(副州)、,黄穆如(副州长),孙婉(州委宣传部长),沙吉吾(州民族中学校长),吴光士(州教育局局长),姚巨通(州工交办主任),高仕品(州教育局副局长),杨永鉴(州第一民师副校长)。
  毛华初同志兼校长、沙吉吾同志为副校长。
  校址:在未确定前,暂时借用州第一民族师范学校培训班的三栋楼房做校舍。1959年2月湘西自治州苗文学校停办,分管文教、卫生工作的副州长龙再宇同志提议,州人民委员会同意将其校址、校产划拨给吉首大学,在此基础上扩建校园。
  师资:原则上按1:5调配,来源一是积极引进;二是在州内两所师范和部分重点中学中选拔,州文教部要做好考核工作。行政人员由州委组织部,州人事科推荐。老师和管理人员的选定由孙婉同志把关,选准一个调一个。第一批调进23人,其中专业教师14人,还聘任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
  科系设置:按照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服务社会办学育人的方针,设师范部和工科部,第一批招收学生不超过200人,请省厅纳入招生计划。师范部开设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工科部设冶金、机械两个专业,还附设化工、机械两个中专班。
  经费:省和州共同负担。
  1958年4月,在州人民代表会议上石邦智同志宣布,吉首大学已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并宣布了筹委会组成人员和校长、副校长的任命。1958年9月12日吉首大学举行隆重而又简朴的开学典礼。
  创建初期,学校在缺经费、缺师资、缺设备的情况下,全校师生白手起家,因陋就简,迈出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首届招生189人,其中中文、数学两个专业班招收98人,冶金机械招收91人。为了拓宽办学路子,1959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制上实行长短结合,在办好面向全省少数民族统招两年制专科的同时,开设培训州内在职小学教师,为期半年到一年的进修班,深受各县教育部门的欢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先后从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大学、中南民院引进一批青年教师。办学初期,凡事都是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教材根据教学需要,由老师自己编写,学生查找资料要到州图书馆借阅,冶金、机械技术资料全靠自备。1960年以后才加强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校区没有室内活动场地,就在室外进行劳卫制锻炼。首届学生还担负着繁重的建校劳动,植树修路、修球场、平整土地、挑河沙、做砖坯等,为学校做出了贡献,也锻炼了自己。在国民经济遭受自然灾害时期,学校组织学生自己种菜、种粮、自己喂猪,做到蔬菜、猪肉、食油三自给。还节余预算内经费添制图书、仪器。为了克服在办校初期遇到的种种困难,学校特意请来老红军、老贫农来校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和艰苦创业的教育,鼓励全校师生以抗大为榜样,发扬延安自然科学院艰苦办学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学校建设在困境中稳步健康发展。(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家为了战胜自然灾害带来的极度困难,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为了保证农业,要适当地调整农业、工业、基建、文教、国防、积累、消费的相互关系。省教育厅在1962年对全省高校进行调整,拟将吉首大学列入停办大学,事先征求州委、州人民委员会的意见。州委、州人民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不同意省厅的意见,并且陈述四条理由:1、吉首大学是全省唯一的民族高等学府,是继延边大学以后,全国第二所民族高等学府,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出发,不应该停办;2、吉首大学在武陵山区,覆盖湘、鄂、川、黔结合部,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现在在校学生中除我州的外,还有黔阳、邵阳等六个地市中聚居和散居的少数民族学生。办好吉首大学,不仅对我州有利,对西南边境人民和全省各地市聚居和散居的少数民族非常有利;3、设置吉首大学,是省委、省人委为帮助自治州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对我州的关怀和支持,我们在全州上下广为宣传、颂扬,现在又要停办,惟恐会在少数民族中产生错觉,有伤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4、吉首大学创办四年来,在省委、省人委的关怀下,在省教育厅、省民委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很多困难,从无到有、从小大到、从低到高,开始走上正轨。已经毕业的同学在岗位上表现不错,吉首大学应属充实、提高的范围,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巩固条件,不应该停办。请省厅收回原议,支持我州把学校办好。并将上述意见抄报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以及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同年9月在省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我和出席会议的王长运同志又抓住机会,向主管文教、民族工作的省委书记、副省长张孟旭同志做了专门汇报,得到了他的支持。省委办公厅、省民委,特别是谷子元同志从中做了许多工作,吉首大学最终得以保留,作为师专对待。为了有利于学校的安定,不产生误导,经请示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后,对外仍保留吉首大学名称,对内统计口放在省属师专系列,仍实行省、州双重领导。从而稳定了学校,避免了折腾,为吉首大学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废俱兴。吉首大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业绩。办学的基础条件和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狭小简陋的校区,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119万平方米校区面积和41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区。设有51个本科专业、19个硕士点、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11大学科门类的新型大学城。挑起了振兴湘西民族各项事业的重任,桃李满园,硕果累累,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86000余名,造就了一批生气勃勃的教育工作者、卫生工作者、现代领导者和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专家。成为各个方面、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实践证明,兴办吉首大学,是州委、州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作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推进民族经济的丰硕成果。我衷心地祝愿吉首大学在党中央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引下,以50年校庆为契机,再上一个新台阶,把学校办成更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湘西大地上,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置身于全国高校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