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如何引导大学生“忘记别人的缺点”●机电系马广柏


  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和谐校园的主要表象,也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而宽容之心又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为了有效解决高校逐渐增多的“问题学生”所不断引发的“学生问题”,作为中国成人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负责人,笔者在进行课题问卷调查的同时,要求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256名在校大学生“写出你最讨厌的人的优点”。结果却出乎意料:有81.25%的大学生“难以忘记别人的缺点”,人均写出他(她)人的优点只有 1.36条!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处理人际问题时往往表现为比较情绪化,他(她)们可有以下这些类型:
  1、理性情绪型。在答卷中,只有17.19%学生可以客观地写出了“他(她)所讨厌的人的优点”,最多写 8条,最少写1条。对这些学生的抽样座谈时,他(她)们也能客观的说出其缺点或不足。
  2、强烈情绪型。有31.25%的大学生只写“他(她)所讨厌的人”的缺点,他(她)们写出的缺点最多达11条,最少的也有3条。甚至有14.06%的大学生直接写出“他(她)没有优点”的字样!对这些学生进行抽样座谈时,他(她)们仍然果断地说:“这些让我讨厌的人没有优点”!
  3、消极情绪型。有17.19%的大学生“将缺点说成优点”。他(她)们所说的“优点”实质都是“缺点”,并且明显带有或“轻蔑”或“嘲讽”的语气。
  4、狡黠情绪型。这是最有意思的一道风景:一些大学生在轻描淡写地说1~2条无关要紧的“优点”后,紧接着会说出许多条“严重的缺点”!这种“说优点不忘说缺点”或者“说优点是为了说缺点”的大学生占受访者的11.72%。
  5、极端情绪型。另有1.56%的大学生“怀疑问卷有其它目的”而拒绝回答问题。
  这些大学生“说别人的优点”为何这样难?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学前的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或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或教育方法有所偏执或教育效果有些负面以及独生子女的家庭(族)环境等方面原因造成的。
  这种“同侪”而不“悦纳”的现象应当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乃至学界必须高度重视并果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干预!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工作来扭转这种局面:
  首先,要主动培养大学生的“宽容”意识。要让大学生明白:“宽容”既是一种高尚美德也是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宽容”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宽容”就是“互容”,“宽容”就是“路宽”!更要使大学生懂得:只有把“宽容”变成为一种“包容”的“自觉行为”时生活才能“充满阳光”!
  其次,要强化养成大学生的“大气”风范。要让学生在“大师、大楼、大气”的大学环境中养成“大气”的风范与习惯。要让大学生明白:只有养成“大气”才能琢成“大器”!更要使大学生懂得:只有养成“大气”“包容”的行为习惯,才能最终形成“海纳百川”的人生态势!
  再次,要积极塑造大学生的“韬晦”品质。要教育我们的大学生:一味追求“个性张扬”是危险的!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韬晦”品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把“韬晦”品质这一“传统文化精粹”和具有现代特色的“张扬”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在时代的大潮中如鱼得水!
  最后,要有效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有许多大学生是因为“不善于沟通”而频频出“问题”最终成为“问题学生”的。基于此,我们要使大学生明白: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就必须要“学会合作”,而有效的“合作”是以有效“沟通”为前提的!人们只有能够对具有“差异性”的他人具有“包容之心”并养成良好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并形成一种“沟通习惯”或“沟通自觉”时,人际才能减少分歧、减少冲突,增进信任、增进协作、减少或戒免“零和效应”的发生,人生的旅程才能充满阳光,实现真正的“自我”!
  以上种种做法虽可解决大学生的些许问题,但总有亡羊补牢之嫌!因此,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按照上述原则和方法同步采取教育对策,方可解决“标本兼治”的问题。
  另外,这种不能实现“同侪悦纳”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说来,它可能是对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或社会学等经典理论的挑战!基于此,学界和教育界要对此种现象的更深层次原因加以研究,以期能够为提高各类教育效果提供理论支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