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放鸣

▲张王飞

▲范培松

研讨会现场

编者按:12月20日上午,王建《走过最遥远的风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校长徐放鸣教授出席并作讲话。本报记者应邀与会,现将研讨会发言摘要及相关评论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徐放鸣(徐州师范大学校长、文艺学教授):首先我代表徐州师范大学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王建《走过最遥远的风景》这部作品荣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是王建散文创作所达到的标志性的高度,也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就这部作品而言,更加反映出王建散文创作视野的开阔,文化考察范围的扩展,作家独特的思维方式给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总起来说,对王建的作品我有如下三点印象:一、王建散文意象营造比较鲜明,善于提炼关键词,角度独特,这一点值得深入研究;二、人格化、拟人化描写比较常见,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风景风物处理成为有温度的生命体验,用自己的生命去和所描写的对象进行对话;三、这部散文集是文化意蕴和审美意蕴的结合,这一点值得肯定。我期待王建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新的力作,也希望高校与徐州文学界以及媒体的合作能有更大的成果。
张王飞(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评论家):首先我代表江苏省作家协会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徐州是江苏文学的重镇,市委市政府对文学非常重视,徐州作家也很勤奋、努力,徐州文学创作氛围良好,是出作品出人才的地方,如果说苏南文学的重镇是苏州,那么苏北最强的就是徐州。徐州是长江以北作协会员最多的,不断有作家从这个地方走向全国。紫金山文学奖是江苏文学的最高奖,要求比较高,评奖很严肃,有很大的权威性,王建散文集《走过最遥远的风景》能够获奖显示出了他的创作实力。王建的这部作品我读了两遍,感受很深,他就像一粒在文学之路上不断飞翔的尘埃,既勤奋又出手不凡。这部散文集有着昂扬向上的基调,充分体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其观景观物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发现,有独特的人生感悟,给人以启迪。如同一首动人心弦的诗歌,是小巧玲珑的小盆景,是诗化的散文。我期待王建更好的作品。
范培松(苏州大学教授):王建是苏州大学的毕业生,是我的学生。《雄性的徐州》是他的代表作,值得徐州人把它刻上花岗岩。王建感情很丰富,虽然他的话不多。王建身上有一种草根性,和底层的东西有着很强的血肉联系。从这次得奖可以看出,王建散文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值得我们为他鼓掌。他创作正处于旺盛期,有理由向更高处攀登。
徐明德(《扬子江》诗刊执行主编):感觉王建散文质朴,率真,富有诗意。可以看出,王建是一个心灵纯洁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人。他的创作值得我们期待。
周棉(徐州师范大学文科学报编审):王建散文给我的直观感觉首先是空灵、洒脱,可以说他是一个成熟的散文作家。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其语言清新洒脱,句式奇崛,有很强的跳跃性,画面感强,有自己的风格。
孙友田(徐州藉著名诗人):散文是写真的艺术。王建散文不仅有真,还有美。这部散文集大多是旅游散文,通过写景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感情,能够写到如此境地的确不容易。我觉得这部散文集美在三个方面:语言,意境和哲理。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宋丹(徐州师范大学教授):这部散文集是徐州散文创作的一大收获。我认为文集可以分为四个板块:名胜古迹,风物景观,革命圣地和城市印象,写的都很精彩。其视角独特,虚实相间,亦真亦幻,充满灵动,情深意切。希望王建在以后的散文创作中能够找到新的突破点,把历史与当下沟通起来。
田崇雪(徐州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我感觉王建散文属于原生态散文,我对这部文集作了这样的概括:寻常风物,非常慧心,散文写出了“我”眼中的风景;灯红酒绿,灯火阑珊,通过表面的风景看到了人间真情;从他的散文中,我读到了他“倦鸟飞还,返璞归真”的人间情怀。
董尧(作家):谈三点感受:首先,王建散文“读不懂”,简单的文字下面隐藏着许多思索;其次,文笔优美,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好散文;第三,其散文写作很实在,不夸张。
王景陶(评论家):王建散文善于见微知著,可以看出他的每一次写作都有着非常严肃的态度,有内涵,有意境。其文学眼光具有超越性、高远性,是徐州散文界的骄傲。
在研讨会上发言或递交书面发言的还有徐州作协主席团成员昝金龙、王善奎、赵军、薛友津、耿加强、郑子、滕小笠、叶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