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学生的培养更重要在课外”———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成立一年回眸

“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和积淀,更加注重与专业学院的结合,践行钱伟长校长‘学生的培养更重要在课外’的教育思想”。这是12月4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滕建勇在我校举办的社区学院工作研讨会上,对刚满一周岁的该学院寄予的期望。这所全国首家建在大学生社区的社区学院,自去年11月28日成立以来,在没有现成模式参照的情况下,如何搭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平台?如何依托学生生活园区,把学生放在大系统中培养?带着上述疑问,记者来到位于校本部的新世纪大学生村,想一探究竟。
  足不出生活园区,让学生享受全方位、个性化教育服务12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新世纪大学生村社区学院学生中心宽敞明亮的一楼,有学生正在安静地自修。值班的管理员告诉记者,每天晚上还座无虚席呢!在中心的一侧,记者发现还有诸如“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生涯辅导”等房间;在四楼学生活动室,乒乓、桌球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信息苑”内还安置几十台电脑供学生免费使用。一位新生告诉记者:“这里由我们自己管理,每天晚上及周末,我们轮流值班为同学服务。”社区管理部主任王军华告诉记者,为探索“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下学生的有效培养,我校结合自身实际,以新世纪大学生村为试点,参照剑桥、哈佛等国际一流院校,实行“住宿学院”模式。学生中心作为社区学院挂牌成立后的一个重大项目,是今年是3月16日落成启用的,它在继承学生社区原有的服务与管理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大一新生学业、道德、情感和生活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和成才需求专门改建。中心的落成为学生提供了温馨、周到的育人环境,让他们足不出生活园区,就能享受到全方位、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在社区学院的学习中心,每天都有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专业教师和人员,现场为同学们提供学业辅导、心理咨询、帮困资助、生涯规划、艺术教育、体育健身、日常生活等咨询服务。此外,社区学院还聘请院士、学科带头人担任学院兼职导师,定期以谈心、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经验的分享、人生目标的引领。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借助学习中心的平台,打破原有学生按班级、专业管理的模式,在寝室、楼幢和学生生活区空间内,与学生互动,把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和培养学生的目标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大一阶段开始,树立人生目标,提高自主意识、自学能力、自强精神和综合素质,让教育和学习贯穿课内外全过程,课内课外在社区学院实现有机统一。
  自己命名楼幢,以特色文化内涵激发新生归属感
  在社区学院驻楼辅导员办公室内,一张《新世纪社区学生寝室楼命名申报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表上有楼名、内涵介绍等内容。王军华对记者说:“通过探索楼幢内涵建设,增强大一新生对自身居住楼幢的认同感。学生仅仅人住楼内还不能唤起自身主人翁意识,必须让其投入楼幢建设之中,体会自身成长与楼幢建设息息相关。”
  今年4月21日,社区学院举行楼名授予仪式,产生了海纳、格致等19个经各楼幢大学生自己集思广益的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楼幢名字。楼幢命名挖掘了大学生们的特长与潜力,发挥了楼幢学生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楼幢、园区的归属感。
  “信平阁”,记者问起取这样一个名字的缘由,12幢楼的同学们娓娓道来:信,从孔孟传承千年到如今的信息时代;平,心中存有的一丝安宁。我们要以包容的胸怀接纳信息,以宁静致远的心态选取信息,她寓意我们要做道德的承者和现代文化的使者。12幢楼管会的同学们还在社区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楼徽楼训网络评选活动。不论是活动策划,还是活动宣传,楼徽创意,众多同学都积极参与。近期,反响较高的三幅候选作品正在乐乎论坛上进行网选。
  辅导员驻楼更驻心,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去年9月18日,社区学院成立两个多月前,首批受聘的20位驻楼辅导员从校党委副书记滕建勇手中接过聘书,在学生楼幢新的工作空间开始现场办公。
  驻楼辅导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他们在管理员、导生、楼管会的协助下,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开展了大量个人励志、学业指导、人生规划、心理健康和生涯发展等教育活动。
  首批驻楼辅导员徐磊说:我在忙碌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她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开展的一个立足于普通学生的“我的大学与全面发展”系列活动。该系列被学员们命名为wonderful,它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发行模拟货币,邀请各类人士以“过来人”身份现场分享成长道路上的点滴,为新生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增强新生的团队意识和能力,切实帮助新生更好地应对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新生小何说,Wonderful是他没有方向生活的终点,又是人生新道路的起点。据不完全统计,在参与Wonderfu三期活动的成员中,已经有80多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26名学生日前获得奖学金。通过Wonderful,普通学生也学会了“主动觅食”并抓住机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周俊是驻扎在12幢的第二批驻楼辅导员,三个多月与学生同吃同住的“驻楼”经历,让他认识到培养新生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能力,需要营造“传帮带”的学习氛围。新生刚一进校,他就邀请机自学院机器人科创团队走进社区学院,让社团中的研究生和专业成绩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与新生交流,不仅使新生对专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也让优秀生将学习经验和方法传递给新生。此外,他还邀请了楼内一位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帮助同学提高英语听说水平,这种同学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兴趣和成就感。
  驻楼辅导员不仅工作在楼幢,住宿也在楼幢。每天晚上,辅导员们都会深入学生寝室,关心学生生活的同时,对寝室学风进行督导。一位学生说:“辅导员在我们的身边办公、生活,让我们觉得不是独自面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心里很踏实。”
  慈善爱心屋既解困生活,更培养感恩之心
  社区学院还有一间不大的“慈善爱心屋”和“爱心超市”,超市的物品均由热心企业和人士捐赠,种类繁多,困难学生凭券免费领取。爱心屋每年都向生活困难的学生发放各类物资,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爱心屋就发放衣物1186件,日用品1903件,学习用品134件,书籍1312多册,自行车31辆,发放物资总值达16682.28元,共有2101人次受赠。这些物资很好地解决了困难学生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
  社区学院还积极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激励贫困生参与各类义工和志愿者活动,解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鼓励他们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社会公民,切实达到在帮困中育人的目的。
  记者在采访中,又一批新到的被褥刚被送到社区学院,看着捆扎整齐的新被褥,这个冬天谁都会感到温暖。爱,已成为冬日上大校园最温暖的话题。
  “这么好的条件,在中国的大学不多”
  社区学院成立后,在探索学生课外成长的有效途径上做了积极尝试,并初步形成了以党团建设为核心、以文化精品为载体、以创建学风为重点、以社团活动为特色和以周末文化为亮点的工作体系。党员关心帮助身边的困难学生,“有困难,找党员”正在成为社区学院同学的贴心话。特色寝室创建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每一位社区学院的学生,展风采秀才艺;“图书漂流”让书香和文化在整个社区学院弥漫;中秋游园会、国庆嘉年华、假日上海一日游等周末文化活动,丰富了外地学生节假日的休闲生活,让外地生在周末不再孤独;“名师讲坛”和“学子讲坛”,让专家与学生、优秀生和新生面对面;“数模社团”、“环保社团”、“理财社”、ACM社团等一批学院专业社团进入社区学院,更好地激发大一新生专业兴趣。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社区学院还成立了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依托寝室长———层长———楼长三级楼幢管理体系,让学生们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中成长,学生正在由被动的命令接收者成为主动的实践行动者。当2008级新生,新世纪15幢楼长王之阳拿到聘书并得知自己是自管会第一届成员时,她激动的充满了干劲,她感觉自己像在家里,是一个被重视和关心的孩子。
  “从周末电影到板报评比,我们参与到Scope新生训练营、心理健康周、淑女学堂、日语角、社区周末等活动之中,培养了我们的主人翁精神,这对我们的成长十分有利。考试周前,除了管理员温馨提醒劳逸结合,社区学院进行楼幢学生结对帮困辅导,还安排专业导师队伍深入社区学院,为我们解惑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课程,受到很多同学的欢迎。除此之外,还邀请优秀学长从考试心态、答题技巧等与我们交流经验。这么好的条件,在中国的大学不多。我和浙大的高中同学说起我校社区学院,她们都羡慕不已。”王之阳欣喜地表达了自己对社区学院的喜爱。
  结束语
  一年的付出脚踏实地,回头看来路更弥足珍贵。成立伊始就受到文新传媒、东方网、上海政府网站等相继报道与关注的社区学院,作为新生事物,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在这一为学生课外教育搭建全方位成材平台上,正激昂地奏响着“合力育人”的旋律。
  社区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力央对记者表达了他们的思考:社区学院在用心搭台和铺路的同时,还要在工作机制、队伍组建、软硬件建设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构筑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的教育体系,让新生的成长之路走得更稳,开辟实现学生培养在课外教育思想的新篇章。
  “一年前我一个人背着行囊走进上大,社区老师从叠被开始教我一步步成长。是社区学院给了我锻炼的舞台,我在这里学会了做人、做事、做学问。我义无反顾地坚守进大学后的第一个职务———楼长,因为社区学院是我在上海的家,我有一种责任感和归属感。钱校长曾说:‘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社区学院给了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学生自管会主席蒋俊杰感慨万千地回首与社区学院共同成长的这一年。